兩國貨幣的匯率主要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決定的.這一理論被稱為購買力平價說
根據購買力平價說,名義匯率的變化,主要反映不同地方貨幣的購買力。
所謂均衡匯率(或合理的匯價),即為兩地物價之比。
如果本地通脹率高於外地,本地貨幣有貶值壓力。
如果外地通脹率高於本地,本地貨幣有升值壓力。
假設各地只生產同一貨品,而國際間的運輸成本為零,則該貨品在本地及外地的價格應該一樣,此理論即為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購買力平價說)。換句話說,實質匯率應等於1,即1單位本地生產的貨品,只可換取1單位外地生產的同1貨品:
P enom=名義匯率
enom=──── PFor=外地物價水平
PFor P=本地物價水平
購買力平價(英語: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繫數,使我們能夠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這種理論匯率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一個測量購買力平價的簡單而幽默的例子就是大麥克指數。這個指標由於《經濟學人》雜誌的使用而聞名於世。《經濟學人》雜誌將麥當勞的在各國的分店中賣的麥香堡的價格進行了比較。如果一個麥香堡在美國的價格是4美元,而在英國是3英鎊,那麼美元與英鎊的購買力平價匯率就是3英鎊=4美元。假如在這個例子中美元和英鎊的匯率是1比1,那麼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以後的真實匯率將會向購買力平價匯率靠攏。
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包:
2000年美國的巨無霸售價為2.51美元,香港售價為10.2港元。
根據Purchasing Power Parity,2.51美元與10.2港元的購買力相同,所以港元兌美元的匯價應為4.06(即10.2∕2.51)。
換句話說,港元幣值(1美元兌7.8)被低估,港元尚有升值潛力。
雖然是項結果未必準確(見上段所列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麥當勞比美國同行價更廉、生產力更高。
2002年,巨無霸指數顯示美元幣值對多國貨幣皆高估了,其後美元匯價果然不斷下滑。
漢堡經濟學的基礎為購買力平準(PPP),亦即長期來看,兩國間的匯率應該會讓相同的一籃子商品及服務邁向均價。美國的大麥克均價為4.07美元,依市場匯率換算,中國僅2.27美元,較美國便宜44%;換句話說,大麥克指數認為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低估了44%。(2012/1/2)
http://cwef.cw.com.tw/2012/article/article7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