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 us (06)505-2916 . FAX(06)-5052917

2/14 2012學測模考社會科Q21:帕金森定律 解析

 
企業組織在運作過一段時間後,常常會發生一些現象;例如,各部門紛紛要求增加員額,導致組織膨脹,但是績效無法具體呈現。也常會發生,某位員工因績效表現佳,受到企業的賞識與提拔,不過在晉升的過程中,總會有不適應的現象產生,也導致企業績效不佳的情況發生。原因是什麼?管理學中,有些理論與定律或許可以解釋。


上述的現象,可藉由下列兩項管理理論來進行討論:



(1)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簡單的解釋,主管選擇部屬必取不如已者,以免製造職位上的競爭者,同時主管喜歡增加部屬,不願增加競爭者;最終導致績效無法呈現。



(2)     彼得原理(Peter’s Principle):當依個人晉升,一直晉升到這位主管本身能力無法負荷與擔當時,進而影響組織績效的現象。

 筆者曾經有一個難得的經驗,在參與專案的過程中,有幸可以與專司研發設計的課長來進行交流與討論,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這位課長提起一件事,他表示他當到這個課長的職位是花了10年的時間,跟著師父學習一點一滴換來的。所以我後面的人也理應如此!這樣的對話深深讓筆者為之震驚,這竟然是只問時間與苦勞,不問專業與能力的事情,原來升任課長除了磨練還需要等待,等待上位的人晉升了,自己才有機會晉升。在這個案例裡,筆者觀察到帕金森定律的影子,也嗅到彼得原理的味道,10年的學習對企業組織造成多龐大的人事成本,如果再加上既定模式的晉升,總有一天這個組織會出現一個不符合適才適所的管理者出現,績效可以猜測的到,應該也不會有亮麗的成績表現。

         帕金森定律與彼得原理都是在描述因為錯誤的用人方式,導致人員無法發揮適才適所的功效,因而對組織造成傷害。如可以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相信對於企業而言,提升組織競爭力的過程中,應當可以減少很多阻力。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40100074

帕金森定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參考資料 http://www.people.com.cn/GB/shenghuo/78/113/20020726/785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