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8 創新兩岸國家論述自王張會始
創新兩岸國家論述自王張會始 |
| ||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郁琦明日率團訪問中國大陸。此行最重大的意義,在於王郁琦公開宣示將以政府正式職銜往訪,而對方亦給予互稱官銜的承諾,這是兩岸首次進行「政府首長對政府首長」的拜會訪問。 當然,不能過度放大此會的效應。畢竟,在眼前看來,這只是特例,尚不能發展為兩岸官員一律互稱官銜的通案。但是,王張各為主管兩岸政務的政府首長;往上推,陸委會屬行政院,國台辦屬國務院;再往上推,行政院屬中華民國,國務院屬中華人民共和國。誠然,現在並無往上推的可能性,但王張既能脫掉了白手套,互稱官銜,可謂已經跨出了「創新兩岸政府論述/國家論述」的第一步。 跨出這第一步,北京顯得戒慎恐懼。於是,王主委行前,傳出北京方面有「三個不能說」的禁忌。一、不能談政治議題;二、不能提中華民國;三、不能提人權、民主、法治和總統。也就是說,此會的上限天花板是「互稱王主委與張主任」,而天花板以上的「總統」及「中華民國」,仍屬此會的禁區。但是,既然承認了「陸委會主任委員王郁琦」,若是沒有中華民國,沒有總統府,沒有行政院,哪來的陸委會主委王郁琦? 可見,此會「互稱王主委與張主任」,已是跨出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但若欲由此推進至直稱「中華民國」或「總統」,卻尚無可能。然而,雖是如此,我們並不建議在時機尚未成熟之時作「得寸進尺」的奢求,但我們亦至盼雙方皆能珍惜「互稱王主委與張主任」的「一寸之得」,畢竟,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此次王張會的議程上,有兩岸互設辦事處等項目;但這些議題,即使沒有王張會,也能進行無礙。因而,此會最重大的亮點即在,「王郁琦主委」親訪大陸,而能受到「張志軍主任」的接待,由此呈現了「政府首長對政府首長」的形式。當然,在「王張互稱官銜」的形式表現下,仍有極多不能說或說不清的理則有待釐清,且一時並不能向旁側推及雙方政府其他首長,亦不能向上推及總統或國家主席;但我們希望,在好不容易跨出這意義重大的第一步之後,雙方能共同努力由此啟動「創新兩岸政府論述及國家論述」的槓桿。 兩岸現在的政治默契是「一中框架」或「一中架構」。北京「一中框架」的潛台詞是「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馬政府的對策即是「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這樣的架構可稱作「一中各表」,但也因此不能「互稱官銜」,因為那可能形成另一種「兩國論」。若要解決「兩個中國」的難題與疑慮,唯一的方案,就是兩岸共同接受一個「大屋頂中國」,也就是一個「主權相互含蘊並共同合成」的「上位概念」的「大一中架構」,並接受「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一部分的中國」,如此即無「兩國論」的疑慮,兩岸官員就有了「互稱官銜」的法理基礎。 其實,若欲為王張會「互稱官銜」的進展找到法理基礎,唯一的解釋即在「大屋頂中國」;因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在「大屋頂中國」之下及之內,所以王主委和張主任互稱官銜也就不是出自兩國論,而亦是在「大一中架構」之下及之內。 因此可知,「大屋頂中國」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正如王郁琦主委與張志軍主任皆是真實的存在。政治力或許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否認事實於一時,但終究也有「王主委與張主任互稱官銜」的一天;因為,政治力可以否認事實,但未必能消滅事實。如果兩岸的未來不是以「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強制及壓迫手段來解決,「大屋頂中國」即應是唯一的方案。據此以論,「王張互稱官銜」即不妨視為對「大屋頂中國」的初步試探;慎步前行,萬勿退卻。 希望兩岸能珍惜王張會上互稱官銜的重大成就,並以「共創兩岸政府新論述及國家新論述」的高度視之。如此,王張會能,馬習會亦焉有不能? 【2014/02/10 聯合報】
|
全文網址: 創新兩岸國家論述自王張會始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474608.shtml#ixzz2tm0WUquI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