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語族源自中國東南沿海?南科考古研究上海獲獎
有近4億人口,分散於東南亞及太平洋諸島的南島語族起源向來眾說紛紜。主持中央研究院「南科考古計畫」的院士臧振華及李匡悌探索20年,發掘出南台灣最大的考古遺址、「台灣第一米」、「第一狗」及百萬件文物,也間接否定南島語族源自東南亞的推論。研究於2015年12月在「世界考古論壇‧上海」中獲得「田野考古發現獎」。
聯合報導,該論壇在上海舉辦,來自世界的93項考古計畫提名,我與中國各獲1項田野考古發現獎,其他得獎國家包括英、美、義、法、俄等。臧振華指出,此次得獎深具意義,證明台灣雖是小島,考古成果也能受到世界關注。
1995年,國科會準備開發台南科學園區時,意外發現地層中有古代人類遺骸與遺物。國科會找來臧振華進行考古評估,決定採兼顧文資保護與工程開發的模式──即南科施工時請考古專家全面監看,若挖到遺址便要變更設計、避開遺址。
蘋果報導,南科考古計畫於1996年12月啟動,在南科及其周邊地區將近3000公頃的土地上,前後進行了5個階段的搶救工作,總計發現了58處考古遺址,並在其中34處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發掘總面積達12 萬多平方公尺。出土的考古遺物與遺跡,數量龐大、類別繁多。
在遺物方面,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角器、鐵器、銅器及玻璃器等文化遺物,以及植物種子和動物骨骸等生態遺物,總數達到數百萬件。遺跡方面,主要包括墓葬、建築遺存、溝渠和灰坑等,其中墓葬數目高達2000具以上。時間橫跨距今3百至近5千年前,涵蓋6個時期的文化。
中時報導,臧振華也指出,有近4億人口的南島與民族,過去起源眾說紛紜,一說源自東南亞,一說源自中國東南海域。而南科遺址出土文物,與6000多年前福建以南、海南島以北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許多相同文化脈絡,例如都住在沙丘上、屋型為高腳屋,陶器、石器風格也類似。
聯合報導,南科考古也發現上萬顆的小米,臧振華指出,這些被火燒過的小米,已經碳化才能保存至今,這次使用浮選法先把泥土浸泡水中,讓植物性材料浮上水面,再經曬乾後整理;這也是台灣最早發現小米的地點,證實當時已經會烹飪、並把小米當成日常生活使用,才會在垃圾堆裡用火燒掉。
中央社報導,臧振華表示,南科考古支持了南島語族源自中國沿海,有更強的證據,應可否定源自更南邊馬來西亞等地的說法。
不過,過去學界「出台灣說」,主要認為南島語族都是透過台灣當跳板,再往南傳到菲律賓、印尼等地。臧振華卻主張「源頭是單點,多路線傳播」,從中國沿海開始,南島語族有一批先到台灣,也可能有一批沿陸路南下到越南再跨海,呈現多路線傳播。
臧也透露,台灣原住民泰雅族與南科考古遺址發現的人種相似,但缺乏進一步證據。去年底中研院已把顳骨(耳朵旁的骨頭)送往國外做DNA鑑定,預計半年後會有結果,可望解開台灣原住民起源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