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高中社會科高中社會科

2012-02-29 L2: 供給與需求的關係

高二下公民
 

需求的變動是需求線整條移動,需求量的變動是同一條需求線上因為價格而產生點的移動,供給亦同

 

需求是反比關係,價格越高購買、需求量越少;供給是正比關係,市場價格越高,生產、供給量越多

 

供需法則的例外:
1. 炫耀財:價格越高越是有人購買,通常是為了用來彰顯身分地位,如跑車、名錶

2. 季芬財:物價都在上漲,但是馬鈴薯漲的比較少,所以雖然價格↑,但是購買數量反而↑

 

需求的變動:
1. 消費者所得增加↑,需求↑
2. 偏好增加增加↑,需求↑
3. 未來所得和價格預期增加↑,需求↑
4. 消費人數增加↑,需求↑
5. 相關財貨價格:

需求的替代品,例如雞肉和豬肉:
雞肉價格↑則豬肉的需求量↑

需求的互補品,例如傳統相機和底片:
傳統相機價格↑則底片的需求量↓

 

需求的變動有一例外,原本所得增加,對某物可以購買、需求的量會增加,這種稱為正常財,可是當所得增加,反而對某物購買、需求的量卻減少了,叫做劣等財,例如比爾蓋茲所得越高了,吃路邊攤的購買也就越少了。

 

供給的變動:
1. 生產技術進步↑,成本↑,供給↑
2. 生產要素價格↑,成本↑,供給↓
3. 政府政策抽稅↑,成本↑,供給↓
    政府政策補貼↑,成本↓,供給↑
4. 預期未來價格↑,現在供給↓
5. 生產者人數增加↑,供給↑
6. 相關財貨價格:

供給的替代品,例如雞肉和豬肉:
雞肉價格↑則豬肉的供給量↓

供給的互補品,例如傳統相機和底片:
傳統相機價格↑則底片的供給量↑

http://maybird.pixnet.net/blog/post/24202525

2012-02-21 2012學測模考Q16: 大眾文化與法蘭克福學派

高二下公民
 
大眾文化

直到十八世紀,文化一詞仍被用於指涉菁英與高級文化的概念。當時文化在某種程度被化約成歌德(Goethe)與貝多芬(Beethoven)等人的作品,也就是「有價值的作品」(products that are worthy)。不過自從十九世紀中期大眾文化與通俗文化的概念逐漸浮現後,文化的概念內涵也開始產生了變化。隨著資本主義蓬勃發展,傳統社會關係開始解組,社會固有的凝聚力也漸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大眾社會的興起,社會成員不再服膺一套共同的價值觀,在傳統的高級文化(high culture)與民俗文化(folk culture)之外,產生了一種以大眾傳播為核心的大眾文化(mass culture)。

過去對於大眾文化的相關論述,多半視其為一種充滿負面特質的概念。早在1869年,Arnold在其<文化與無政府狀態>一書中,首開先河的將文化與工業化資本主義貫串起來,形成大眾文化這個新的研究型態。一般認為大眾文化的特點在於其普及性,這種特性對於在知識菁英高級文化內的道德及美學優越品質,產生了污染損蝕的威脅;另一方面,相較於以往那種構成一般人文化生活並活力充沛的民俗文化,大眾文化則被指為較粗鄙而不是那麼有機。

在許多對大眾文化進行批判性研究的流派當中,最有系統且廣為人知者,當推「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尤其是他們所提出的「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概念。儘管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相關著作中,常將大眾文化與文化工業混用,讓人看不出兩者之間究竟有何區別。然而Adorno曾特意指出之所以提出文化工業取代大眾文化,是不希望讓人誤以為大眾文化是從人民大眾出發,為人民大眾服務。在Adorno的觀念裡,大眾文化實際上是由統治者從上面強加給大眾的,是一種控制文化,實際上法蘭克福學派所提出的文化工業,意指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的大眾文化。

巴黎:時尚
倫敦:儉約
紐約:隨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就了許多迷彩風和復古風
大眾文化 顧名思義 就是大眾所創就出的文化
例如嘻哈文化... 都是

參考資料 tp://home.kimo.com.tw/kyalnuj/run/run-23.htm
 
 
阿多諾拓展了自己對大眾文化批判的視野不再僅僅局限於以心理學與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而擴大至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大眾文化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新的統治武器他對大眾文化的名詞也改稱為文化工業。大眾受到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誘惑但實際上仍不得不過着惨淡的生活,文化工業用令人興高采烈的預購來代替現實中陶醉和禁欲的痛苦文化工業透過宣傳廣告活動使消費者相信,展示出来的商品都可以得到。娛樂活動本身的意義即為社會進行辯護。享樂意味着身心的放鬆腦中什麼也不想,忘記一切痛苦和憂傷。這種享樂是以無能為力為基礎的。所以實際上享樂是一種逃避(張靜靜,頁28)

從阿多諾各個時期對大眾文化的態度,可以看出他一直抱持著一種激烈的批判態度即使他在後期用文化工業代替了大眾文化。總而言之阿多諾從文化」著眼大眾文化成為一種商品具有標準化、偽個性化的特徵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思想利器大眾喪失了自我意識喪失了個人獨立的自我判斷。

http://tw.myblog.yahoo.com/jw!XXn29gOfFRl8_650SGRUXVdmdg--/article?mid=36

2012-02-21 2/14 2012學測模考社會科Q21:帕金森定律 解析

高二下公民
 
企業組織在運作過一段時間後,常常會發生一些現象;例如,各部門紛紛要求增加員額,導致組織膨脹,但是績效無法具體呈現。也常會發生,某位員工因績效表現佳,受到企業的賞識與提拔,不過在晉升的過程中,總會有不適應的現象產生,也導致企業績效不佳的情況發生。原因是什麼?管理學中,有些理論與定律或許可以解釋。


上述的現象,可藉由下列兩項管理理論來進行討論:



(1)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簡單的解釋,主管選擇部屬必取不如已者,以免製造職位上的競爭者,同時主管喜歡增加部屬,不願增加競爭者;最終導致績效無法呈現。



(2)     彼得原理(Peter’s Principle):當依個人晉升,一直晉升到這位主管本身能力無法負荷與擔當時,進而影響組織績效的現象。

 筆者曾經有一個難得的經驗,在參與專案的過程中,有幸可以與專司研發設計的課長來進行交流與討論,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這位課長提起一件事,他表示他當到這個課長的職位是花了10年的時間,跟著師父學習一點一滴換來的。所以我後面的人也理應如此!這樣的對話深深讓筆者為之震驚,這竟然是只問時間與苦勞,不問專業與能力的事情,原來升任課長除了磨練還需要等待,等待上位的人晉升了,自己才有機會晉升。在這個案例裡,筆者觀察到帕金森定律的影子,也嗅到彼得原理的味道,10年的學習對企業組織造成多龐大的人事成本,如果再加上既定模式的晉升,總有一天這個組織會出現一個不符合適才適所的管理者出現,績效可以猜測的到,應該也不會有亮麗的成績表現。

         帕金森定律與彼得原理都是在描述因為錯誤的用人方式,導致人員無法發揮適才適所的功效,因而對組織造成傷害。如可以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相信對於企業而言,提升組織競爭力的過程中,應當可以減少很多阻力。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40100074

帕金森定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參考資料 http://www.people.com.cn/GB/shenghuo/78/113/20020726/785564.html


 

2012-02-17 L1:機會成本

高二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73ebgoi7r4Q&feature=related[/flash]

2012-02-16 L1:比較利益

高二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wKEAi5kdsHQ&feature=related[/flash]

2012-02-13 L1: 計畫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區別

高二下公民

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市場經濟也被用作資本主義的同義詞。

在市場經濟裡並沒有一個中央協調的體制來指引其運作,但是在理論上,市場將會透過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產生複雜的相互作用,進而達成自我組織的效果。市場經濟的支持者通常主張,人們所追求的私利其實是一個社會最好的利益。亞當·斯密說:

「藉由追求他個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為有效地促進了這個社會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佯裝增進公共利益而干預貿易的人所達成的。」(國富論)

對於市場經濟的經濟原則也有許多不同的批評。這些批評者的的分佈相當廣泛,從徹底反對市場經濟(共產主義)、到計劃經濟的支持者;例如社會主義的支持者,或者是那些希望政府實行大量管制的人,又或者是那些認為人性的貪婪是註定不道德的人。對於市場經濟在實踐上的主要批評之一,便是主張市場的外部性(亦即那些無法經由市場價格反映出的問題)將會造成大浩劫,如環境的污染便是一例。另一項批評則主張市場經濟將會產生壟斷,市場最終將會毀滅自身的機制。

一些市場經濟的支持者認為政府不該減少市場的自由,因為他們不同意市場本身存在外部性,認為那其實是政府所製造的,他們也不認為市場上存在著需要政府介入才能解決的問題。其他一些人則認為政府應該在適當的程度下介入市場,以避免市場失靈導致的產生。在社會市場經濟的模型裡,國家將會針對那些市場無法滿足其參與者需求的部分進行干預,約翰·羅爾斯便是這種概念的知名支持者。

經濟學家所定義的自由市場模型,則是一個完全沒有政府干預或其他強迫力量的體制。這種理論上的自由市場經濟在實際上可能有許多無法合法進行的部分,不過地下經濟便可以被視為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實踐。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與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6121906126

2012-02-09 L1:13歲女孩的演講

高二下公民

Q1: 對於社會 環境  你覺得你可以做些什麼?改變什麼?

Q2: 片中小女生認為:為何擁有一切的我們卻吝於分享? 你認為呢?

Q3:你如何看待經濟自由下的消費模式? 鼓勵消費是否會增長貪婪呢?

Q4:如果是你,要如何告訴大家永續發展的重要?

Q5:如果有機會站在聯合國大會,你要告訴大家什麼?

Q6:心得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tYZeXIN1cZA&feature=player_embedded[/flash]

 

2011-10-31 碳交易的故事

高二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SKe-JGMUwkc&feature=related[/flash]

2011-10-31 經濟:東西的故事

高二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acxI4WEZWAk[/flash]

更多消息
搜尋
QR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