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高中社會科高中社會科

L4: 剩餘價值(絕對剩餘價值)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剩餘價值是指剝削自勞動者勞動價值中的利潤勞動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異),即「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關於剩餘價值,社會主義國家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剩餘價值應該歸無產階級所有。

定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認為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即勞動價值論。「價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一定義表明,首先價值是商品社會所特有的現象,沒有市場就沒有商品;其次價值是勞動的凝聚,所以機器不能創造價值。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也認為,機器和其他的原材料,雖然不能創造勞動,但是可以把其作為商品的價值轉移到新的產品中去。這種轉移是通過生產過程完成的,而新價值的產生也是通過這個過程完成的。這一個統一的過程隱蓋了工人創造剩餘價值的過程。

馬克思認為,商品流通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而商品流通具有兩個基礎的表現形式——為要買而賣,以及為要賣而買;如果用W表示商品,用G表示貨幣,則前者可以簡寫為W-G-W(商品-貨幣-商品),後者亦可寫作G-W-G(貨幣-商品-貨幣)。馬克思提出,這兩種流通形態的主要不同在於,前者是為了換取商品而出賣已有的等價商品,後者則是為了得到增額的貨幣而進行商品買賣。在W-G-W的流通過程中,雖然前後商品的使用價值會有不同,但是價值量是基本相等的,即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貨幣在其中只是充當「墊支」的媒介。而在G-W-G的過程則大不相同,在一輪交換過程結束後,商品買賣者可以從中取回一筆增加的貨幣:譬如,用¥100購買棉花,再將此棉花販賣出去而得到¥110,最終所得的貨幣比開始時增加了¥110-¥100=¥10;此時,這一過程的表示應該寫作G-W-G』,而G』比G增加的貨幣量,即G』-G=ΔG被稱作剩餘價值,即流通過程中的價值增值額。

通過剩餘價值,我們很容易推出,工人們所得的總收入是永遠比他們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價值要少的(否則沒有剩餘價值),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社會的購買力是低於社會所生產的物質財富的,因此,經濟危機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9%A9%E4%BD%99%E4%BB%B7%E5%80%BC

搜尋
QR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