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國際貨幣基金提供國際收支失衡的會員國短期性貸款資金救急,以助其渡過金融危機,確保國際金融穩定。
2. (A)政府若調降隨電影票課徵之娛樂稅,會使電影業者的成本降低,進而可能降低其電影票的售價,但國片和外國片適用同樣的娛樂稅,故調降娛樂稅無法提高國片的票房占有率;眞對外國影片之進口採配額限制,屬於貿易保護政策中的「非關稅障礙」措施,政府直接地限制外國電影進口的數量,故此方法最有可能提高我國影片的國內票房占有率。
3. 當兩國簽署共同市場協定,允許勞工自由移動後,會產生價格均等化的現象,故結果為(D)甲國之均衡工資水準下降,乙國則會上漲。
4. (A)調降進口產品之關稅,與該產品出口至國外的售價無關;(B)調降進口產品之關稅,將降低該產品在國內的售價,故國內消費者對此進口產品的消費量將增加,而增加該產品的進口量,關稅收入的增減則未定;(C)在國內消費量不變之下,調降進口品關稅會使進口產品售價下降,消費者將多買進口產品、少買相對而言較貴的國內產品,而使國內該產品的產量降低,對國內生產者不利。
5. (A)國際貿易的原理是根據比較利益來分工;(C)巨人國應專業生產麵粉,並進口椰子水;(D)巨人國具有生產兩種產品的絕對利益,只具有生產麵粉的比較利益。
6. 貿易保護主義主張(A)國家為促進經濟發展,應採取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貿易政策;(B)限制進口配額,屬於直接控制進口數量的貿易政策;(D)採取退稅或補貼政策,乃在降低國內生產者的成本,以增加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
7. (A)(B)(D)從題幹敘述可推論出羅拉屬於反全球化論者,此三選項均屬於反對經濟全球化所造成弊病的主張。(C)為保護國內的消費者和勞工,反全球化論者可能主張政府採取適當的關稅政策等以保護國內較不具競爭力的產業。
8. (D)進行國際貿易後,進口國的生產者剩餘減少,即代表進口國的生產者無法和出口國競爭,國內生產者的產量減少,此可能導致該產業無法生存下去而倒閉,若該產品的生產者為求生存,可能將產業外移至生產成本較低的地方,故不管是產業倒閉或外移,除對生產者不利外,均會導致原本從事製造該產品的國內勞工失業。
9. 1947年成立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主要是國際間有關貨物關稅的條約,在國際貿易的範圍逐漸擴張至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保護後,GATT各國普遍認為有必要成立一個正式的國際經貿組織以取代GATT,遂於1995年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TO)。
10. 有關協定規範之內容與會員權利義務等方面,由共識決或票決方式決定;有關貿易糾紛爭議等方面,由爭端解決機制決定。
11. (A)是論壇;(B)是關稅同盟;(D)是共同市場。
12. (A)主要在規範已開發國家;(B)主要在規範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D)由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於第三次締約國大會簽訂通過。
13. (A)國際市場出口供給線的
14. (A)(B)泰國進口相機的進口量,會等於美國出口相機的出口量;(C)美國國內相機的價格,在自由貿易後會有向上調整的趨勢。
15. (B)貿易後美國的生產者剩餘增加;(C)貿易後泰國的消費者剩餘增加;(D)貿易後泰國的總社會福利增加。
16. (A)最惠國待遇原則指一國給予任何會員國的優惠貿易待遇,必須普遍適用於其他的會員國;(B)國民待遇原則指外國產品進口至本國後,可享受與本國產品完全相同的待遇;(E)會員國間若有貿易糾紛,先採取雙方協商原則,若協商不成,則以「爭端解決機制」來處理。
17. (C)貿易後,甲國的生產者剩餘為b+c+d;(E)貿易後,乙國的社會福利為e+f+g+h。
18. 自由貿易會對(B)出口國的消費者以及(C)進口國的生產者,造成不利的影響剩餘減少。
19. 小強的觀點為主張貿易保護主義;小華的觀點為主張國際自由貿易。
20. (D)(E)並非京都議定書內容。
21. 在設下限量配額後,可促使國家發展替代性清潔能源,減少的碳排放量就可賣給其他國家以獲利,透過供給和需求的市場機能而達成減碳目標。
22. 由國家以公權力方式強制菸酒為國營事業,屬於(B)非關稅障礙,並且(C)違反WTO的關稅原則(要求會員國在行使貿易限制上應以關稅為主,且須朝減讓方向努力)。
23. (E)對於外國進口產品和本國產品要有同樣的待遇,屬於國民待遇原則。
24. 2009年6月,我國將《菸酒稅法》中蒸餾酒的課徵標準,由「每公升徵收新臺幣185元」(按容量課稅)改為「每公升按酒精成分每度徵收新臺幣2.5元」(按酒精濃度課稅),因米酒的酒精濃度很低,所以價格就大幅降低了。(A)(B)(E)但國內的此項修法不僅只是內政問題,也會影響到其他國家蒸餾酒進口到臺灣的稅賦(也會使其他國家進口到臺灣的蒸餾酒賦稅課徵標準改變,由按容量課稅,改為按酒精濃度課稅),所以必須知會WTO組織;(C)若其中的會員國有反對意見,則必須依據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來處理貿易糾紛,首先是雙方進行談判協商。若雙方協商不成,則由WTO爭端解決機構組成專家小組進行審議和裁決報告,若爭端當事國對該報告不服,可向上訴機構提起上訴,經由上訴機構裁決後,爭端當事國應無條件接受之,且須接受監督和執行;(D)在WTO體制內若各國有貿易糾紛爭議,乃依上述程序解決,而非於WTO大會中進行表決。故本題適當選項為(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