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 us (06)505-2916 . FAX(06)-5052917

管中祥:不用政見的選舉?

【周四專欄】管中祥:不用政見的選舉?

綠黨議員候選人王浩宇在《我是中壢人》臉書PO出了幾位藍綠議員候選人文宣,他發現這些宣傳品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多位候選人對此一臉無辜,無奈地說不知道怎麼回事。原來,這些宣傳品都包給同一家公關公司,因為在不同地區參選,大概也沒想到會被踼爆。

《TVBS》循線找到這家公司,老闆表示,鬧多胞的文宣都是他一人發想,沒有抄襲的問題。不過,這位老闆卻很坦白地說,其實很多政見都是他們想出來的,因為「沒有人會去鳥這個東西」

候選人的政見除了會包給公關公司,也會發給學者專家。政見的生產有時就像戲劇編劇一樣,由一個總編劇發包給不同的人負責撰寫,候選人負責政策的總幕僚(如果有的話)也會邀請學者專家提出政見,最後再由總工頭匯整編寫。認真一點的候選人也許會撥空瀏覽,但大多數只交給總工頭發落,連看都不看。所以,過去曾發生候選人的政見彼此矛盾,價值衝突,甚至有候選人完全不知自己作過什麼承諾的荒謬情事。

但,真的「沒有人會去鳥這個東西」嗎?

有時候的確是。

記得高中公民老師上課曾說,投票時有三個重要的標準:「選人」、「選黨」、「選政見」。

「選人」考量的是候選人的人格特質、人品操守;「選黨」要看的是候選人背後的政治組織是否有理念,是否能作為候選人施政的支持;「選政見」則是考量候選人的理念與理想、能否對社會未來的發展提出完整規劃,以及美好且可實踐的願景。老師還特別強調,一個成熟、理性的民主社會最重要的選舉判準是「政見」,透過競選時的論辯交鋒,比較牛肉的好壞,人民得能理性選擇。

但現實並不是如此,台灣的藍綠政治雖遭人唾棄,但卻仍是許多人不得不的選擇,寧願含淚投票,也要顧全大局,即使選擇的不是自己的最愛,但無論如何都要阻擋敵對政營出線,投票的目的不是選賢與能,而是防止討厭的人當選。

台灣至今仍很難脫離魅力型領袖的情愫,人民對時局再怎麼不滿,也很少起身動手參與改變,寧願依賴「救世主」,也不願自己當家作主,於是一個「英雄」換過一個「英雄」,投票完後才發現嫁不對人,立即後悔。

「政見」並不是大部分人選擇的標準,相反的,藍綠選邊、找尋神人,反倒是許多人投票的因素。越基層的選舉,空洞口號多過於政見,人際網絡或利益交融,是許多人能否當選的重要理由。

當然,並不是所有候選人都沒有政見,也未必真的「沒有人會去鳥這個東西」,只是這些政見是不是真有願景?推出之前是不是真了解人民需要?政見內容是否寫到選民心坎?恐怕是更大的疑問。

許多時侯,不管是公關公司或學者專家的政見產製過程,彷彿只是「模擬城市」的遊戲,一群遠離人民的「專業者」進行的作文比賽。

長期關心台灣移民、移工的《四方報》最近針對六都及外配人口較密集的地區,進行縣市長侯選人的移民/工政見調查,訪問參選者對未來國家移民政策的看法,他們發現,雖然有部分的候選人提出了移民/工政見,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

例如,這些政見幾乎把新移民當作是一個「整體」,用相同的政策對待或處理不同的移民議題,然而,即使都是從東南亞來的移民,也分屬不同國籍;而已結婚一、二十年,和剛嫁來的移民在社會需求生活需要上有許多不同,但候選人仍將她們一視「同人」。

在這些政見中大多是家父長或熔爐式的政策思維,未必考量新移民生活的真實需要。在《四方報》整理出的新移民對候選人期待中,就有一個未必可行,但卻值得思考的意見。她們表示,跨國婚姻容易產生磨擦,所以希望未來移民法令能增加一項規定:「欲娶外籍配偶的台灣人及其家庭成員,必須強制接受一系列該國的習俗、文化、民情的教育課程。」或許就能減少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衝突。

紀錄片導演阮金紅為了解新移民對年底大選的看法,拍了一部短片,訪問多位來自越南、泰國、中國等地的新移民。其中有一位媽媽說,並不喜歡台灣現在選舉的宣傳方式,希望候選人能夠走入社會,一個縣長要關心縣民,要到他的家庭實際看看他的生活狀況。

有時,並不是人民不需要政見,而是政見大多只是淪為空洞的口號,公關公司或學者專家的套裝產品,未必是選民真正的需要。候選人要作的事,不是作秀式的短暫停留,而是長期走入不同的社會階層,了解人民的生活處境與需要,和人民實際對話。

11月中,嘉義的移民姐妹們打算邀請縣長候選人和新移民對話,不曉得他們會不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