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7 廣告終結半世紀內戰! 哥倫比亞祭三招,收服叛軍
2017-01-20 2016年史上最熱,高溫紀錄連續3年刷新
科學家稱,全球氣溫持續上升,2016年因此成為有歷史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並且連續三年打破紀錄。在史上最熱的17年中,有16年都出現於2000年之後。
歷史紀錄中,2016年頭幾個月的氣溫,如二、三月,比其他月份更為反常。據科學家預計,2017年的前幾個月會繼續出現反常的溫暖水平,但由於厄爾尼諾天氣模式在下降,2017年不太可能會呈現出2016年的水平。
自19世紀有記載以來,地球上的氣溫就一直在上升,20世紀80年代開始,變暖現象開始加劇。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氣候科學家邁克爾·E·曼恩(Michael E. Mann)表示,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使2000年以來出現連續三年最熱紀錄的機率多了至少160倍。
曼恩的研究顯示,如果不存在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2016年出現升溫現象的機率將小於百萬分之一。
「可以說有75%的變暖都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曼恩說。
2016年,是首次出現連續第三年打破最熱紀錄的一年。
太平洋的厄爾尼諾天氣模式導致2015年的最後幾個月,以及2016年前半年升溫速度增快。
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搞清楚氣候變化是否也在加劇聖嬰現象。
科學家預測,變暖將繼續打破紀錄。
全球氣溫歷史紀錄由兩個美國政府機構編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英國和日本的氣象廳也在編製可靠的全球氣溫數據。
就2016年來說,由於NASA在南極洲的數據收集活動和對北極圈數據更為成熟的分析方式,較為準確的紀錄可能來自於這一機構。不斷上升的氣溫嚴重影響著極地地區,上述二者的組合使NASA在該地區的數據較為可靠。2016年,全球海冰範圍達到了歷史低點。
「隨著全球暖化不斷持續,我們預計未來將繼續出現打破最熱紀錄的情況」,曼恩說。
2017-01-20 從地圖看臺灣
無所不在的地圖
你會看地圖嗎?你有使用地圖的習慣嗎?受惠於資訊科技和網路的發展,一般智慧型手機普遍提供地圖和導航的功能。透過Google Map或Google Earth,你可以看到地表上的各種自然現象和人為設施的位置,包括:地形、河川、道路、聚落、機關、學校、公園、綠地…等。這種地圖有如一個地方的縮影,其所呈現的景象正如從空中鳥瞰地面所見,一個個具體的地物被縮小後放置到地圖中,並且以點、線、面等符號來顯示其具體位置。因為它所記錄的資訊非常詳細廣泛,不限於特定用途,因此被稱為普通地圖(如下圖)。
主題地圖興起
相對於普通地圖用以記錄各種自然現象或人為設施的具體位置,另一種地圖稱為主題地圖。主題地圖主要用來表現一個大範圍中,某個特定現象的空間分布型態,例如:人口、健康、財富、教育乃至環境品質等,主題地圖可以顯示不同地區之間的各種差異,進而協助我們去探索造成這些差異的可能原因。主題地圖所呈現的現象並不侷限於我們肉眼可見的具體事物,只要是我們關心的現象都可以透過地圖來呈現,因此其資訊內容和表現方式更加多元。
接下來我們以四張臺灣的主題地圖為例,來介紹主題地圖的功能與應用。
- 生在何方?臺大學生來源
能進入臺灣大學就讀,應該是大多數臺灣學生夢寐以求的目標。然而,到底臺灣大學的學生來自於那裡?全國各地的學生進入臺灣大學的機會是否相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透過地圖來展示全臺灣各鄉鎮級行政區的18歲年輕人就讀臺灣大學的比例。這張地圖所使用的資料是利用臺灣大學大一新生的住址資料,抽取其所居住的鄉鎮市區之所在,進而統計出臺灣各鄉鎮市區臺大大一新生的人數,再利用內政部的人口資料計算出各鄉鎮18歲人口考取臺大的比例。如這一張圖所顯示,臺北市的大安、中正等幾個行政區是臺大學生比例最高的地圖。臺北市大安區的臺大學生比例居全臺之冠,每百名學齡人口有7.5名臺大人。至於大部分的偏鄉,臺大學生比例不到0.5%。單純就這一張圖所顯示的資訊,臺灣各地高中生可以考上臺大的機會顯然非常不一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讓各地學生就讀臺大的機會可以比較接近?這張地圖引發我們對於這個現象的注意,進而吸引更多人來關心這個問題。
2. 漫漫薄紗
近年來,有關 PM2.5的濃度引起國人注意,報章雜誌也經常報導相關訊息。到底我們生活周遭的空氣品質如何?臺灣各地的空氣品質是否有地區差異?為了掌握空氣品質,環保署在臺灣各地共設置數十個空氣品質監測站,並且每小時公布一次空氣品質報告。這份監測內容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氮、臭氧等不同氣體的濃度,也包括懸浮微粒的數量。
利用環保署統計公布的各月份空氣懸浮微粒資料,我們繪製一年12個月有關懸浮微粒的空氣品質地圖。在這12張地圖上,綠色代表懸浮微粒濃度較低,越紅的深色則代表懸浮微例濃度高。如圖所顯示,全臺灣一年四季的空氣品質,以夏季最好,冬季的空氣品質則較差;就區域之間進行比較,東部是全臺灣空氣品質最好的地方,北部次之,南部的空氣品質則是全臺最不理想的所在。這樣的現象,和風向及降雨等氣候因素有關,也和土地利用(如工廠和發電廠位置)有關。隨時隨地注意空氣品質,讓我們可以更貼切地保護自己。
3. 纏足婦女
清朝治理下的臺灣,婦女曾有纏足的作法,然而這種作法又因為各地的習俗和生活需要而有所不同。1895年日本人進駐臺灣之後,曾經遭遇許多反抗並引發衝突,為了有效治理臺灣,日本總督府於1901年成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針對臺灣的社會、經濟、風俗等進行廣泛調查。這些資料詳盡記錄各個村里層級的人口數量、族群背景和生活習慣,其中的調查項目包括婦女纏足人數。透過地理資訊的處理分析,我們繪製纏足婦女分布圖。這張地圖顯示,臺灣平地部分不分城市和鄉村,都有一定比例的纏足婦女,北部都會區的纏足婦女比例較高。然而,桃竹苗地區的丘陵和山區等客家族群聚集地區,婦女幾乎不纏足,至於其沿海的閩南族群聚居地,婦女則有高比例的纏足。這張地圖不只讓我們看到族群分布的差異,也顯示不同族群的習俗差異。
4. 雷霆萬鈞
雷霆萬鈞的威力,具有強大的震撼效果。到底全臺各地,哪些地方的打雷密度最高?根據臺灣電力公司地偵測資料,2013年全臺落雷次數達43961次。利用這些資料,我們繪製了全臺灣打雷密度分布圖。如圖表所示,臺灣的落雷以夏季最多,臺灣南部山區的密度則高於全臺,而屏東長治鄉一帶是落雷最密集之處。這樣的分布和落雷的形成有密切關係。
落雷來自於空氣的急遽對流。當地表地濕暖空氣快速抬升,而上層的冷空氣下沉,強烈的對流提供落雷產生的條件。臺灣夏季盛行西南風,潮濕的西南氣流遇到山區被迫抬升,就容易產生雷雨,屏東長治鄉三面臨山,溫暖的西南季風灌入撞上中央山脈,進而引發雷雨,也難怪成為臺灣最愛打雷的地方。這張地圖,提供我們瞭解地形、氣候與環境的關係。
結語
相較於普通地圖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主題地圖是這一、二百年來才逐漸普及。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平版電腦上的普通地圖,我們可以神遊世界各地、鳥瞰當地風光;透過主題地圖,我們則可以看到許多我們肉眼所難以察覺、想像不到的現象。普通地圖的繪製需要大量的資源和人力,通常是由專責單位來負責繪製。主題地圖的繪製相對非常容易,只要具備基本的軟體和繪圖能力,每個人都可以上手繪製自己的主題地圖。隨著資訊工具的普及,各個政府機構和研究單位所收集的統計資料快速累積中,透過主題地圖我們可以將這大量的資料轉化成圖像,便於我們觀察不同地區的差異。當你在手機上查詢檢索普圖地圖時,別忘了也有大量的主題地圖等著我們去瀏覽,更有大量的資料等著我們使用主題地圖來呈現。
撰文、圖片:賴進貴(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2016-10-13 用左手記台灣地形
2016-09-04 澳洲、紐西蘭不再傻傻分不清楚!10題國旗超冷知識,你答對幾題? ... ...
2016-07-26 末次最大冰期以來臺灣海陸變遷
2016-05-28 中國、日本、韓國的筷子文化與進食文化
中國的筷子文化
u 中國的筷子較長較厚重:中國大家族文化深厚,吃飯是大家圍坐在大圓桌上,常用筷子夾菜吃飯。為了能夠著離自己桌子遠的盤子,筷子就要做得長一些。同時,因為中國菜烹煮多用油炒的,比較油滑不好夾,故多以木質筷子為主。
u 禁忌:
1.
用餐過程中桌面上不能擺放長短不一的筷子,有「三長兩短」即死亡的寓意。
2.
不可用筷子敲打碗盤,民間有「敲碗敲筷子,討吃一輩子」的說法,寓意著「貧窮」。
u 其他意義:中國的筷子較粗也較長,上方下圓,意味中國人「天圓地方」的世界觀。
日本的筷子文化
u 日本的筷子較短,且多用木筷子:因國家全土被大海包圍,故主食裡有大量海產品。為了剔除魚刺,故筷子頭要做得尖一些,這樣才好剔,由此而設計了專門吃日本料理的筷子。此外,日本人重視自己與他人的空間劃分,和食1人1桌,自己吃自己桌上的定食。
u 禁忌:日本筷子的禁忌很多,主要是因為日本人的繁文縟節較多。在日本,不管任何原因,都不能把筷子插入飯碗裡離開,因為這是不祥的徵兆,也不能用筷子夾菜給對方。和日本朋友用餐,一定要特別小心,千萬不要打破了他們的禁忌。
u 其他意義:按照日本人的說法,日本料理是「從筷子開始、以筷子結束」。日本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用餐「專筷」,是絕不可混用的。吃的都是定食,也沒有互相夾菜的習慣。
韓國的筷子文化
u 韓國的筷子是中等長度的鐵製筷子,造型是扁平的長方體:
1.
韓國料理以湯類為主,被湯水沾濕的筷子在韓國人眼裡是不太衛生的,故用鐵製筷子。
2.
為了方便撕開泡菜,筷子的形狀做得稍微扁薄一些。
3.
韓國人傳統飲食習慣會將飯菜放在小桌子後再端至客廳食用,在搬桌子的過程中,扁平狀的筷子較不容易滾動。
4.
另有一種說法,韓國是屬於大男人主義,當男人生氣翻桌時,筷子較不會滾太遠。
u 禁忌:在韓國,捧碗吃飯是要飯的意思,所以韓國人吃飯從不端起碗來,而是以筷撮起碗中飯進食。
u 其他意義:
1.
韓國家庭吃飯會吃得熱火朝天親情四溢,倒是與中國人很近似。
2.
韓國筷子細小又重,長度界於中日之間,既可以夾起豆子又可以在小碟子裡面撕開泡菜。韓國人吃飯的時候,除了米飯和湯,其它全都用筷子。
2016-05-03 南科實中國中部104學年度社會領域-地圖繪畫競賽比賽辦法
一、報名資格:本校七~九年級同學,每班不得超過二名
二、報名方式:以班級為單位將報名表由地理科小老師收齊後交給各班地理老師
三、報名期限:5月18日中午以前
四、比賽獎勵:優勝-獲嘉獎2支、獎狀乙張
佳作-獲嘉獎1支、獎狀乙張得獎者數量視情況而定
五、比賽時間:5月30日(一)中午12:35~13:25 (視報名人數,屆時微調當天比賽節次)
(請參賽者務必準時參加,並事先向導師及風紀股長報備)
六、比賽地點:4F社會領域教室
七、評分標準:地圖內容(60%)、色彩(30%)、臺風(10%)
八、說明:
1.
在繳交期限內向該班地理老師索取指定用紙繪製主題地圖,並在5/20日前繳交至該班地理老師,並於比賽時間至比賽地點上臺說明與介紹地圖繪製概念1-2分鐘。
2.
七年級以臺灣地圖為主,亦可挑戰世界地圖;八、九年級限世界地圖。
2016-05-03 認識二仁溪 擬建造漂浮島
二仁溪從人人掩鼻卻步的「黑龍江」,蛻變成西南沿海彈塗魚數量最多的河川,除汙染河段已從92%已降至14.2%,日前更發現有54種魚類,還能捕捉草蝦與鰻苗;「二仁溪是台灣最戲劇性的河川」,李孟諺說,二仁溪的蛻變,是台灣值得記錄的歷史,水上博物館無疑是最佳標的。
李孟諺指出,漂浮島的概念由溼盟提出,構想來自奧地利格拉茲「墨爾河之島」,與水域生態共處,考量港尾溝溪滯洪池的面積近10公頃,範圍大、安全無虞,在此打造特色建築物,提供場域讓人走進來認識二仁溪,很有意義,初估經費約需2000多萬元,將向中央爭取經費。
溼盟與市府目前選定於二仁溪流域教育中心的港尾溝溪滯洪池作為營造據點,計畫打造二仁溪故事館,設計概念結合兼具機能保水、休閒遊憩與生態教育等功能,昨天下午啟用,展現政府與民間合作推動水質改善的成果。【取自中時電子報】
2015-11-11 北歐天堂大崩壞 負債累累比美國慘
http://world.yam.com/post.php?id=4984
最近,美國民主黨候選人在電視辯論上大讚北歐國家,表示美國應該好好學習,不過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統計,北歐國家的負債比例可是比美國還高出許多。
北歐棒呆了
The Local、QUARTZ、《波士頓環球報》綜合報導,近日,美國大選最火熱的議題聚焦在美國該不該學北歐國家,一切都要從上個月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和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電視辯論說起...
當時,桑德斯被問到自稱為社會主義者的他憑什麼可以入主白宮,他給了一貫的回答:「社會主義對斯堪地那維亞國家來說棒得不得了,美國應該效法他們。」桑德斯說:「我們應該效法像丹麥、瑞典和挪威這類國家,學學他們為勞工做的事。」
而當主持人轉向希拉蕊時,希拉蕊同意美國得「拯救資本主義本身」,並稱讚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很棒,甚至脫口而出:「我愛丹麥!」而這也是全場辯論中唯一出現「愛」這個字眼的時刻。
首相澆冷水:丹麥才不是計畫經濟
但是,丹麥真的是因為社會主義才這麼繁榮嗎?上個月底,丹麥首相拉斯穆森(Lars Løkke Rasmussen)出訪美國時很不給面子地澆了桑德斯一頭冷水,他說桑德斯搞錯了幾件事。
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說:「我知道美國有人把北歐模式跟某種社會主義連在一起,因此我想要澄清一件事,丹麥跟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差遠了,丹麥是市場經濟。」
「北歐模式是一種為人民提供高度安全感的社會福利國模式,但北歐模式同時也是種成功的市場經濟模式,給人很多自由去追尋夢想,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接近完美的國家
此外,面對丹麥突然成了美國大選的政治焦點,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補充道:「丹麥當然不是個完美個國家,但或許已經接近完美。」拉斯穆森表示,像丹麥擴張的社會福利國概念,包含免費的健康照護、失業補助金、一年的育嬰假還有免費的教育等都是許多國家稱羨的優點。
北歐家庭負債多
但是,北歐國家不是天堂,就像其他國家一樣,北歐國家有他們自己的煩惱和弱點。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去年的統計數據,北歐家庭比看起來揮霍無度的美國家庭負債比率更高。
稅重得嚇死人
不過,要享受這些福利就得繳重得不得了的稅。拉斯穆森提到,丹麥最高稅率將近 60%:「我們有 25%的營業稅,和汽車有關的稅更高達 180%。整體來說,丹麥稅收將近國家收入的一半,反觀美國大約是 25%,相當不一樣。」
靠資本主義脫貧
其實,給世人社會主義印象的北歐國家過去非常窮,是靠著資本主義才慢慢脫貧。瑞典學者沙南達吉(Nima Sanandaji)在他的著作《斯堪地那維亞不是例外》(暫譯,Scandinavian
Unexceptionalism)中寫到,北歐國家的繁榮是奠基在「某段時期實施自由市場政策、徵收中度或低度的稅還有限制國家干涉經濟。」
瑞典政府放手 經濟快速成長
舉例來說,19世紀瑞典很窮,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堆瑞典人當時要移民到美國。1870年左右,瑞典政府放手讓企業自由改革。蓬勃發展的資本主義取代了先前的土地制度,瑞典開始變得富有。沙南達吉指出,「財產權、自由市場還有法律以及大量教育程度高的工程師和企業家」讓瑞典「經歷了過去未曾有過的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事實上,從 1870年到 1936年間,瑞典是工業化國家中成長率最高的國家,一直到 1960年代和 1970年代初期稅賦才開始變重,福利支出開始擴張,人們創業開始受挫。
而《時代雜誌》(Time)1976年的報導提到,瑞典深陷犯罪、毒品、福利依賴還有官僚主義的深淵。成功的瑞典人像是大牌影星英格麗褒曼(Ingmar Bergman)等紛紛逃離瑞典避開嚇死人的重稅,越來越多人在問:「烏托邦崩壞了嗎?」
社會主義「大失敗」
從排名中可見一斑。根據人均國內生產毛額來計算,1975年瑞典是全球第四富有的國家,不過到了 1993年瑞典掉到了第 14名。套一句瑞典學者沙南達吉的話,瑞典人開始覺得社會主義的種種作為是個「大失敗」。丹麥也遭遇類似的困境,優渥的福利被濫用,工作倫理被侵蝕。在上一次的大選,丹麥人讓右派政黨上台執政就是希望可以扭轉頹勢。
文化才是成功關鍵
總而言之,《波士頓環球報》指出北歐國家成功的關鍵不在社會主義,而是他們的文化。北歐社會充滿了信任和包容,廣泛的平等倫理,此外,強調工作和責任、守法等都是深植在北歐文化中好幾百年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