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 us (06)505-2916 . FAX(06)-5052917

L4: 原住民考試加分25% 是一種種族岐視呢?還是一種激勵的作法 ... ...

 
加分等於福利的迷思一直以來糾纏著原住民,也讓漢族朋友質疑,事實上很多人根本不曾思考政策背後的目的和原因,而讓原住民學生在每次大考後,要承受一次又一次的異樣眼光。
教育是國家之根本,從教育就可得知一個國家對於境內民族的基本態度。

多元文化、多元價值的彰顯與落實在教育,是近幾年才有的事,但過去數十年,國家對原住民教育的措施、手段和目的,說穿了就是同化,根植在原住民是「不文明」、「未開化」,必須被國家「現代化」、「教化」的觀點上。當時的加分政策(包括保送制度)就是這樣來的,讓原住民的知識青年,接受國家體制的馴化與洗禮,以裨於政府的統治與管理。

這雖然有效地讓原住民普遍受到教育,然而卻也使原住民必須脫離母體文化,捨棄祖先流傳的智慧,轉而只能學習漢族的語言、漢族的思想和漢族的歷史。教育內容顯然不公和偏頗(例如吳鳳),也造成原住民因不被瞭解、不被尊重導致的社會歧視與刻板印象。試問這種現象到了今日,又有何改善?

課本裡放幾篇原住民族群的介紹,就是多元教育嗎?裡頭除了籠統地講述原住民的祭典、歌舞,將原住民「博物館化」以外,有什麼助益?有哪本教材將原住民的智慧與價值告訴社會一般大眾?漢族朋友捫心自問,排灣族男女平權的兩性觀;泰雅族、布農族對山林生態保育的智慧觀;阿美族敬老尊賢的社會觀....等等,有多少人有一點點的基礎認知和概念?

而原住民教育資源的不均更是不在話下。偏遠地區不但師資流動率高、過去甚至還是「不適任教師」最後的落腳處。請問原住民學生的學習成就怎麼會高?

隨著考試制度的改變,原住民不但要學習與大社會競爭的基本知識,還要承擔文化傳承的責任,這種壓力和負擔,哪是一般漢族朋友理解的?

原住民加分的出發點,不單只是原住民經濟水平的弱勢,還有來自教育資源的不平等。所以多數人只看到極少數的原住民脫離了貧窮,看到極少數原住民學生考上第一志願,就認為原住民加分是不公平,而大大忽略了原住民整體社會文化、經濟、教育受到的不公義與困境。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