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一: Q46 業配新聞
去年政府各單位廣告超過12億元,今年光陸委會廣告預算就高達1.8億元,花博的文宣也花了1.3億元,政府已成為媒體最大廣告買主。馬英九當選後曾簽「反政治性置入性行銷」承諾書,但2年不到,置入性行銷氾濫成災,馬卻視而不見,好像這一切均與他無關,很符合他的執政風格。
新聞配合廣告業務,俗稱「業配新聞」,以前稱之為工商服務,版面不同,一看即知。如今業配新聞無孔不入,新聞與廣告混在一起,又有記者署名,看似新聞,其實是用錢買來的廣告。記者一面跑新聞,一面向採訪對象討廣告,因為他們有業務壓力。記者這行業以前稱無冕王,現在尊嚴掃地,淪為「乞食」。
目前百業蕭條,除房地產外,政府變最大廣告客戶。政府與媒體本來是天生對手,媒體人自稱永遠的反對派。但拿人手軟,現在雙方變為共生關係,媒體不敢監督政府,人民失去知的權利。
大部分置入性行銷製作粗糙,表達單調,反正花納稅人的錢,一點也不心疼,不必用腦筋,就可向長官交代。但其效果有限,且有許多副作用,它代表政府逐漸喪失與社會溝通和說服的能力。政府花錢登廣告,有時是必要的,但魚目混珠的置入性行銷,是帶頭欺騙。大規模的置入性行銷,代表政府大規模的無能與欺騙。
政府帶頭推動置入性行銷風潮,中國各省市也熱烈響應。台灣媒體突然出現大量中國領導人的特寫,中國各地投資發展招商的美麗藍圖,這些報導幾乎是《人民日報》的翻版,台灣一字不改。台灣媒體和97前夕的香港,說有多像就有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