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 基爾特
基爾特guild亦作gild。
為了互助和保護及促進行業的利益而形成的一種協會。11~16世紀盛行於歐洲,成為該時期經濟及社會結構的一個重要部分。
中世紀的基爾特通常有兩種類型︰商人基爾特和工匠基爾特。
商人基爾特為某一城鎮或城市的全體或多數商人的協會,他們從事地方貿易或長途販運,批發或零售,經營各類商品
工匠基爾特則是職業協會,通常由某一行業或商業部門的全體手藝人和工匠組成,例如,羊毛業中有織工基爾特、染匠基爾特和漂工基爾特,建築業中有磚瓦匠基爾特和建築師基爾特
基爾特在本地經濟中發揮各種重要功能,在本地區或某一行業或商業部門中實行壟斷,制定並維護本行業中商品品質和公平買賣標準,努力為其產品和商品維持穩定價格,及力圖控制城鎮或城市的政府以增進會員的利益和達到其經濟目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201358
中世紀時商人或工匠組成的類似協會-同業公會(英語:Guild),相同行業的企業聯合組成的組織。同業公會會監察會員的商業運作,並發出指引(規例)。
古羅馬時代,手工業聯盟稱作Collegia,相當「會社」的意思。
這些「會社」兼具社交與經濟的功能。例如說,商人的會社能跟政府交涉獨賣權利。
對國家命脈關係重大的行業,比如小麥,其會社能享有某些稅賦的豁免權。
「會社」在祭祀他們守護神明的節慶上,也會舉辦團體盛宴。
「會社」裡也有些成員不是工人,而是贊助該行業的重要公民,「他們把一國之中的影響力施與會社,以換取『守護恩公』這樣的社會榮銜。」
羅馬帝國分裂後,原有的手工業聯盟繼續發展,演變為較成熟的「Ars」。
歐洲早期的同業公會一般都基於平等互助的原則基礎上建立。
約在1100年,歐洲同業公會逐漸開始向現代意義的商業聯盟轉變。
到了18世紀末,同業公會開始成為商業發展的阻礙。讓·雅克·盧梭、亞當·斯密等人對同業公會激烈抨擊。
19世紀之後,同業公會走向衰落。
等到行會組織再次出頭時,已經改用日耳曼語的字眼「基爾特」(guild,同業公會)了;這個字的字根可能與gelt相同,意思指的是「錢」。
中世紀時,同行工人的基爾特本來是以喪葬社團的形式而展開的。織工、銅匠、皮革工甚至娼妓都希望死時不只保證得到基督教的葬禮,還要有禱告及彌撒,以便魂魄能夠安息。基爾特成長茁壯,變成公會,也規範行業的創新。各個職能階段--學徒、熟練工及師傅--就創設出來了。每個基爾特都有自己的守護聖人,聖人的祭拜日當天擺宴。
例如:石匠的守護聖人是傳福音的聖約翰(Saint John the Evangelist),他的祭拜日是12月27日。
新學徒入行時,要立誓保守行業機密。石匠們可能增添某形式的密碼,以便基爾特的成員憑以認識彼此。
這一點的原因是,石匠要建造大教堂及城堡必須逐地搬遷。每件工程的主事師傅可不希望雇到沒受過技術訓練者。祕密的通關語可以加以預防。只是,直到16世紀末,石匠之間並沒有如此的紀錄。
再如:烹飪亦有同業公會此等組織,烹飪屬性的同業公會組成的階級分為三種,由下而上分為學徒、廚師及主廚。下面層級的從業人員若能在有審查資格的前輩面前展現出自己的手藝並取得認同,就能得到較高的頭銜。
總之一個年輕人必須先從學徒(apprentice)做起,完成職業訓練後升為熟手(journey),才有機會被推舉為大工匠(master craftsman),進而取得加入基爾特的資格。
總的來說,中世紀時期封建制度城市裡的「基爾特」(Guild)制度,是各種同業的手工業者基於互助合作而形成一種稱為工人基爾特(Craft Guilds)的團體,相當於現在的同業公會或工人行會。
工人基爾特不只是利益團體,更是專業組織和教育機構。在掌握生產工具的大資本家尚未出現前,本身擁有生產工具與技術的手工藝工人就是專業者,他們透過師徒制傳承技藝、知識與職業道德;直到大學制度出現,基爾特才逐漸被取代。
雖然產業革命後,工人基爾特隨資本主義興起而逐漸消失,但其工匠精神(craftsmanship)仍蘊藏於現代社會裡,傳承到現在。
另外,集體協商(collective bargaining)又稱為「專業談判」或「團體談判」,其起源也可溯及自中古時代之「城市特許令」及「基爾特特許令」。
「基爾特特許令」主要是為求獲得團體行動之特權,向國王繳納租稅,取得國王頒給之特許令,以為團體行動之護身符,故有學者稱其為「最早形式的團體協商」。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004290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