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5: 美國的共和黨與民主黨兩黨之間各有什麼主要的訴求
這兩黨均代表中產階級,民主黨中間偏左,共和黨中間偏右,民主黨代表城區與勞工,共和黨代表郊區與農民。兩黨外交政策大致相同,但在內政方面的政策,差別極大。
共和黨又名「老大黨」(GOP, the Grand Old Party),創建於 1854年。當時主要由北方的民主黨和反對奴隸制向美國西部擴張的人士組成。
當時的奴隸制問題動搖了美國政局,1860年林肯當選美國總統,將共和黨一舉送入白宮。取得內戰的勝利鞏固了共和黨的勢力,並使南方人成為更堅定的民主黨人。共和黨成立初期時較激進並積極支持黑人選舉權和民權,之後漸趨緩和,以確保其在1868年到1892年7屆美國總統大選中取勝5次。
1880年代,美國工業在全國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超過農業。工業和經濟發展迫使共和黨更為重視工業和商業利益。同時共和黨也與基督教新教教會、受到來自愛爾蘭、義大利和東歐的新移民威脅的美國人關係日益密切。
1912年,由前任共和黨主席希歐多爾.羅斯福領導的、從共和黨中分裂出去的進步黨搶走了該黨部分選票。在該屆大選中,民主黨人威爾遜趁機重新入主白宮。隨著進步黨勢力的減弱,共和黨重新團結起來,並於 1920年到1932年間連任美國總統。
之後美國發生經濟恐慌,胡佛總統無力控制局面,為佛蘭克林.羅斯佛領導的民主黨的「新政」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機會。二戰前,共和黨在美國對外政策上傾向於孤立主義。二戰後防止共產主義擴張在美國政治中份量加重。1952年到1960年,艾森豪將軍任美國總統。
60年代保守派開始占上風。1968年尼克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其競選策略為吸引那些他稱之為沈默、保守的美國大多數民眾,他們關心的問題是激進派的崛起、法律制度及種族問題。1968年到1992年間,除了卡特在水門事件醜聞後短暫入主白宮外,共和黨人一直佔據總統寶座。
1980到1988年雷根執政期間,保守派勢力達到巔峰。雷根政府縮減政府開支、降低稅率、增加軍費及反對共產主義勢力擴張贏得了美國民眾的廣泛支持,並使民主黨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實際上共和黨也分裂為多個派別,如反政府的民粹派、支持大財團的國際主義派和孤立派等。
老布希政府對內政策失利,民主黨柯林頓贏得1992年總統大選,民主黨在野12年後入主白宮,並得到國會和參議院多數。重新崛起的保守派在1994年打起激進的「美利堅契約」口號,代表與政府對立的民粹主義,但該契約難以付諸實踐,柯林頓又於1996年總統大選中擊敗對手高爾獲連任。
但近年來,更為溫和的共和派開始興起,主要代表為2004大選獲勝的小布希。共和黨人將希望寄託於這些更具創新力的人身上。
共和黨在2004年大選中黨綱不僅支持小布希對恐怖主義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還主張阻止大規模武器擴散、加強聯盟力量贏得反恐戰爭的勝利、強化美國國家安全機構、支持美國軍隊。黨綱詳述了增加儲蓄、強化自主度更高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房屋所有權、支持小企業、建立醫療保健儲蓄賬戶和保護私有財產權等政策主張和具體措施,以期樹立布希關心民眾福祉的形象。也提出將支持個人創業以增加就業機會、完善社區建設為兒童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加強美國的競爭力等。共和黨的保守價值觀在這裡得到充分體現。不僅強調保護家庭,婚姻是文明社會最基本的制度,承認同性戀的司法判決和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策對婚姻構成威脅,還支持修憲禁止同性戀婚姻合法化,以及將禁止墮胎條文入憲,其中保守色彩濃重的立場,與民主黨黨綱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反對無限制開放幹細胞研究、社會福利金的變革、非法移民臨時工人計劃、反對聯邦向槍支持有者發放許可證和在全國進行槍支登記;呼籲摒棄膚色、民族和性別歧視;敦促享受福利救濟者找工作;承諾增加一倍的經費開展節欲教育以及國際反恐等,在上述一系列議題上都闡明了基本立場。
民主黨是美國兩大政黨之一,其前身是1792年傑斐遜創立的民主共和黨,建黨初期主要代表南方奴隸主、西部農業企業家和北方中等資產階級的利益,1840年正式定名為民主黨。
在1829至1860年的30多年中,除1841至1845年和1849至1853年兩屆總統由輝格黨人出任外,其餘各屆總統都屬於民主黨,先後由傑克遜、範布倫、波爾克、布坎南出任。19世紀50年代末,民主黨發生一次分裂,部分北方民主黨人參與組建反奴隸制的共和黨。1861至1885年民主黨在野。在1885至1933年的48年中,該黨執政16年,先後由克利夫蘭、威爾遜出任總統。1932年,美國在經濟危機和國內矛盾空前激化的情況下,壟斷資本集團支持在競選中提出施行“新政”的民主黨候選人羅斯福。
此後,民主黨連續執政20年。羅斯福4次當選總統,死後由杜魯門繼任至1953年。之後,民主黨於1961至1969年、1977至1981年再度執政,先後由肯尼迪、約翰遜、卡特任總統。民主黨無固定綱領,只有適應大選需要的競選綱領,凡在大選中投民主黨票者均可被認為是該黨黨員。最高權力機構為全國代表大會,每4年舉行一次,主要工作是推出總統、副總統候選人,通過黨的政綱等。常設最高機關為全國委員會,由一名主席、五名副主席、一名財務主管和一名秘書組成,負責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現任全國委員會主席是特裏﹒麥考利夫。民主黨的黨徽是驢
去年11月份
總統大選中民主黨也承襲其傳統,在全國代表大會推出了題為《國家強盛,舉世尊崇》的黨綱,為黨的內外政策勾勒了明白且清晰的路線圖。由於黨綱其實是因時而變化,因事而不同的,用意是在於反應當時社會上需要改變的現況;但仍有個主要的政治原則,例如﹕民主黨主張用「社會福利」的措施來調和資本主義在藍領階層(如黑人多為此階層)心中的不良印象,民主黨素來傾向弱勢階級,相關議題如:工會、民權、墮胎、政府與其私營部門需創造就業機會等等,一直都有著既定的方向,在內政問題上和共和黨相比有較多的著墨。
黨綱中表示要強化美國的軍事能力,通過擴招4萬名士兵,「以維持我們的海外部署,防止和準備應對其他可能發生的衝突」,同時「提升美軍特種兵作戰能力」;為強化國土安全,力主建立「真正的國家最高情報機構以掌控所有的美國情報人員及情報預算」。黨綱強調「在安全保障領域加強國際協調」,以示與布希「單邊主義」的區別,但也宣稱在國防領域「不給予任何國家和國際機構有否決權」。民主黨雖大力批評共和黨政府的「先發制人」政策,但也表示面對「迫近的恐怖主義威脅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
黨綱也加強「核不擴散體制」作為重點政策,指責共和黨政府在沒有贏得國際社會充分支持的情況下,草率發動伊拉克戰爭。民主黨黨綱也顯示出外交政策目標——增強美國綜合國力,促進美國全球利益,在全球範圍內“推進民主、和平與安全”以及進行意識形態擴張,維護美國現今之全球領導地位,而且,承諾要加強盟國關係、加強與印度和巴基斯坦關係、解決以巴衝突、實現中東民主化,以及通過國際合作全面、可核查、不可逆轉地終止北韓核武計劃。
在經濟上,該綱領認為恢復「美國經濟生機」的關鍵在於「創造好的就業機會」並「支持中產階級的利益訴求」。
經濟政策基本未脫離「柯林頓經濟學」的基本脈絡,即走「介於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和福利主義之間的中間路線」,強調「投資、就業和增長」。面對鉅額預算赤字和富裕家庭更多受益的共和黨減稅政策,民主黨推出了旨在恢復「強大與欣欣向榮的美國經濟」的系列舉措,把目標定位於「支持中產階級的利益訴求」,承諾「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以吸引選民,如推動企業稅制改革,建議剝奪把就業機會轉移到海外的公司的稅額優惠,只有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的公司才能享受減稅待遇;制定並執行重振製造業的計劃;加大高科技領域的投入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減稅政策上,表示要取消共和黨政府對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的美國人實施的減稅措施;關注勞工利益,支持將最低工資從現行的每小時5.15美元提高到每小時7美元,取消共和黨政府對加班費領取者增加的限制。在貿易政策上,黨綱扼要地提出計劃,不僅表示要「重新審視貿易協定」,調查中國對勞工的人權侵害和對外匯市場的操縱,還承諾「打開一些重要出口市場的貿易壁壘」,如日本的汽車市場和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市場,並「有效執行貿易法規以保護國內市場免受傾銷、非法補貼以及低價進口商品涌入之苦」等。
在能源政策上,民主黨堅持能源供給多樣化和追求「實現能源獨立供給」的目標,認為對中東的石油依賴是美國政府容忍中東專制國家的主要原因,要改變這種現狀並確保美國的能源安全,應通過「研發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電能」等方式確保能源供給的自給自足,同時也可兼顧環保利益。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2200942
共和黨 | |
---|---|
主席 | 雷恩斯·普瑞巴斯(Reince Priebus) |
建立 | 1854年2月28日 |
前身 | 輝格黨 自由土壤黨 |
總部 | 310 First Street SE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20003 |
意識形態 | |
政治立場 | 中間偏右 |
國際組織 | 國際民主聯盟 |
官方色彩 | 紅色(非正式) |
參議院 |
45 / 100 |
眾議院 |
234 / 435 |
州長 |
30 / 50 |
各州上院議席 |
1,022 / 1,972 |
各州下院議席 |
2,786 / 5,411 |
民主黨 | |
---|---|
主席 | 安東尼奧·維亞拉戈沙 |
建立 | 1824年(現代的) 1792年(歷史的) |
總部 | 430 South Capitol Street SE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20003 |
意識形態 | 進步主義 現代自由主義 第三條道路 社會民主主義 |
政治立場 | 中間偏左 |
國際組織 | 民主主義者聯盟 |
官方色彩 | 藍色(非官方) |
參議院 |
53 / 100 |
眾議院 |
201 / 435 |
州長 |
19 / 50 |
各州上院議席 |
866 / 1,972 |
各州下院議席 |
2,589 / 5,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