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 us (06)505-2916 . FAX(06)-5052917

複習卷第11回 Q32 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破壞

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或譯為熊彼德,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1]是一位有深遠影響的政治經濟學家。

 

生平

熊彼特在1883年出生於奧匈帝國摩拉維亞省(今捷克共和國),1893年遷居維也納。

當時還迷戀著古代希臘與拉丁文的熊彼特在1901年入讀維也納大學法學系後,馬上迷上社會學。 特別是上了奧地利學派學者的課,譬如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歐根馮龐巴維克和卡爾門格爾,便開始不斷探索經濟學。 [2].

1906年獲維也納大學法學博士,1919年任奧國財政部長,1926年回任德國波昂大學。 一二次大戰間期納粹興起,1932年移居美國取得公民資格,任教於哈佛大學經濟學系。

因主張自由主義資本經濟制度,與凱恩斯理論間相互對立,雖然他的經濟學說並不如凱因斯在生前獲得很大的迴響, 但研究者咸認為他對於經濟學科的思想史有著很大的貢獻, 於哈佛任教期間引介計量經濟理論的研究,豎立該校於經濟研究的重鎮地位。 在經濟學領域中,他使「創造性破壞」一詞人人皆知。[3]

個人方面,熊彼得為人熟知的是他為自己立下三個人生目標:成為偉大經濟學家、大情人和技藝高超的騎術家。 [4]

重要學說主張

  • 景氣循環」(Business cycle) - 根據其說法,類似「景氣循環」的主張早在19世紀1830年代就被英國經濟學家圖克(Thomas Tooke)採用其時代的經濟學術語提出過了,後來在重要的經濟學家著作中也都約略地提到過這個概念,比如在李嘉圖馬歇爾、龐巴維克跟馬克思……等人的著作中。熊彼得認為自己只不過是將景氣循環的定義與作用給明確地展示出來之人而已。其中他對朱格拉周期基欽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進行了綜合分折。
  • 創新」(Innovation)與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破壞(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m) - 將原始生產要素重新排列組合為新的生產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個經濟過程。在熊彼得的經濟模型中,能夠成功「創新」的人便能夠擺脫利潤遞減的困境而生存下來,那些不能夠成功地重新組合生產要素之人會最先被市場淘汰
  • 「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破壞」(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m) - 當景氣循環到谷底的同時,也是某些企業家不得不考慮退出市場或是另一些企業家必須要「創新」以求生存的時候。只要將多餘的競爭者篩除或是有一些成功的「創新」產生,便會使景氣提升、生產效率提高,但是當某一產業又重新是有利可圖的時候,它又會吸引新的競爭者投入,然後又是一次利潤遞減的過程,回到之前的狀態……所以說每一次的蕭條都包括著一次技術革新的可能,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陳述為:技術革新的結果便是可預期的下一次蕭條。在熊彼得看來,資本主義的創造性與毀滅性因此是同源的。但熊彼得並不認為資本主義的優越性便是由於其自己產生的動力將而不停地推動自身發展,他相信資本主義經濟最終將因為無法承受其快速膨脹帶來的能量而崩潰於其自身的規模。
  • 菁英民主理論」 - 民主程序論或稱為「菁英競爭式民主理論」。在其代表作《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熊彼德採用他那德國歷史學派的老成語調提出了他對於民主理論的觀察。他主張:西方兩百年間主要的民主理論皆建立在不真實的前提之上,比如說這些民主理論不經考察投票人是否具有對投票內容的專業認識便以為多數的意見優於少數的意見。他認為這樣的民主學說僅僅是空想,與事實完全脫節,更沒有真實地闡述政府權力的來源。熊彼得認為他的看法才是符合人類歷史經驗的:民主僅是產生治理者的一個過程,而且還不是一個必要過程,無論人民參與民主的程度有多少,政治權力始終都是在菁英階層當中轉讓。與其主張資本主義即將崩塌時一樣,這兩個主張都被認為是歷史主義者的悲觀論點。無論如何,熊彼得的「菁英競爭式民主理論」引起了政治學者的觀注,其中以反駁者居多,另外有人將熊彼得的學說與義大利社會學家巴烈圖的「菁英循環」說並列為菁英政治學說的兩大經典。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A%A6%E7%91%9F%E5%A4%AB%C2%B7%E7%86%8A%E5%BD%BC%E7%89%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