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幫忙支持對我有利的法案
明日換我支持對你有利的法案
這樣你快樂、我快樂-大家樂
但長期下來卻對整個國家社會造成不良的反效果(如:浪費公帑;債留子孫)
*集體決策的型態之一
*民意代表相互支持對個人有利的法案。是立法機關的一種陋規,立法人員彼此間以投票贊成或反對議案方式,取得互惠式 的同意。
*亦即立法人員各自提出有利於己或自己選區的議案,然後互相交換支持,最後均同蒙其利,但卻使公共利益受到損害。此種行為被批評 為圖利自己、討好選民、浪費公帑的不當做法。
選擇錯誤將導致努力白費
依據現行《營業稅法》的相關規定,「酒家及有女性陪侍之茶室、咖啡廳、酒吧等之營業稅稅率25%」。原本高稅率之初衷乃寓禁於徵,但由於其營業時間多在深夜,國稅局派人查定課徵不易。日前有學者建議,應將上述特種餐飲業之營業稅大幅調降,回歸一般營業稅率5%,如此可以鼓勵民眾至特種餐飲業消費時索取發票。
34. 依上所述,如果立法院最後通過稅率調降,下列何者正確?
(A)稅率調降之後,政府稅收可能會增加 (B)利用發票來查核稅務的成本相對較高
(C)稅率調降,將會減少民眾的消費次數 (D)稅率調降,會使特種餐飲業家數減少
【答案】A (編註:此選項有爭議)
【解說】稅收(稅額) = 稅率 × 稅基(特種營業額)。稅收要增加必須稅基的增加幅度大於稅率的減少幅度才能達成。舉例而言,當稅率為25%,稅基為10,000元時,稅收為2,500;若稅率調降至5%時,此時稅基必須增加到50,000(增加幅度5倍),才可以維持2,500元的稅收。若稅基增加幅度低於5倍,稅收便不會增加,故(A)選項是不確定的答案。
由於營業稅是可以轉嫁的租稅,向業者課徵營業稅時,業者可以將稅額轉嫁到消費者。因此消費者就有配合業者逃稅的誘因,不向業者索取發票,業者因此可以逃稅,消費者也不必支付轉嫁的稅額。特種營業稅率調降並不會增加消費者收取發票的意願,這是因為特種消費的金額大多非常高,就算稅率調降,支付的稅額仍然可觀,仍有不索取發票的誘因,因此政府想要藉由消費者索取發票,減少稽徵租稅的難度,來增加稅收無疑是天方夜譚。
若從業者的角度來考量,營業稅調降,等於是轉嫁消費者的稅額減少了,消費者比較願意消費。為了避免逃稅的罰則,業者逃稅的誘因減少,可能會鼓勵業者多開發票,不過如果政府的稽核制度未改進,則為了配合消費者,企業仍無遵守法律的誘因。
因此,本題的選項沒有適當的答案。不過由於(B)(C)(D)選項皆錯誤,只好選(A)。
【出處】選修公民與社會(下)第七課「政府財政收支」。
35. 如果立法院想將前述條文修改為:「酒家及有女性『或男性』陪侍之茶室、咖啡廳、酒吧等之營業稅稅率25%」,請問對於修法的程序及修法的內容,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女性陪侍業者可以直接向立法院提出修正條文的提案,請求修法
(B)立法院完成修正條文的三讀程序後,修正條文並未因此直接生效
(C)通過之條文如牴觸憲法的精神,無須經任何程序,即為當然無效
(D)通過的條文增加特定人的納稅義務,因此相關條文性質為程序法
【答案】B
【解說】(A)僅有行政院、監察院、考試院、司法院與立法委員能提案修法,一般人民無提案權;(B)三讀程序後,需經總統公布才能生效;(C)通過的條文如牴觸憲法,應聲請大法官解釋,由大法官認定,不會當然無效;(D)通過的條文增加特定人的納稅義務,屬權利義務關係的內容,為實體法。
【出處】修法的程序請見三民版公民與社會(二)第三課P.61-62、實體法說明見P.64。
14. 目前我國汽機車燃料稅為「隨車徵收」,每年依引擎排氣量的大小固定徵收一筆稅金。未來能源稅上路後,將改為「隨油徵收」,每公升汽油課以一定比例的稅金。就「綠色稅制」的觀點,此舉除了符合租稅公平性之外,也可以強調下列哪些概念?
甲、生產效率 乙、外部性問題 丙、比較利益 丁、使用者付費
(A)甲丙 (B)乙丙 (C)甲丁 (D)乙丁
【答案】D
【解說】由於使用汽機車會排放出CO、CO2等各式各樣的廢氣造成空氣汙染,產生外部成本(外部性)。因此政府可以利用課稅的方式,讓汽機車使用人負擔他們所製造的外部成本(使用者付費的觀念)。
【出處】三民版公民與社會(四)第七課「永續發展」P.153。
鯨魚被國際環保組織列為保育動物,但仍有國家不顧國際禁令捕殺鯨魚,使瀕臨絕種的鯨魚更為稀少;相對地,鱸魚是市場可以買到的養殖魚類,沒有絕種的危機。下列何者為影響這兩種魚類是否絕種的主要原因?
(A)鱸魚的經濟價值相對較低 (B)鯨魚的需求大於鱸魚需求
(C)公海中的鯨魚屬於公共財 (D)兩種魚獲的外部效果不同
【答案】D
【解說】養殖魚類是由養殖戶購買魚苗,經過飼養後再送到市場販賣的魚類,屬於私有財,沒有外部效果。由於公海中的魚類,如鯨魚,財產權並不明確,因此具有外部效果。不過公海中的任何魚類並未具有共享性,僅具有無排他性,屬於共有財,或無主物。
【出處】三民版高中公民與社會(四)第七課〈永續發展〉P.1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