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網址:
九一一襲擊事件
1.發生ㄉ時間?
2001年9月11日
2.地點?
美國本土,通過劫持多架民航飛機衝撞摩天高樓的自殺式恐怖攻擊。事件中共有2,998人死亡,包括美國紐約地標性建築世界貿易中心雙塔在內的6座建築被完全摧毀,其它23座高層建築遭到破壞,美國國防部總部所在地五角大樓也受到襲擊
3起因?
賓拉登 ─ 一個沙烏地阿拉伯富豪,為事件的幕後主使。
襲擊事件發生大約1年多後,一封據稱是奧薩馬·賓·拉登的親筆信被寄往全球各大媒體,信中解釋了發動恐怖襲擊的理由。這些理由包括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大量軍事干預,西方通俗文化的氾濫(主要是對性、酒精的開放觀念,這些觀念對於拉登、基地組織、塔利班政權或其他一些伊斯蘭基本教義派而言根本無法接受)等。這封信件在很大程度上被輕視,而美國政府依然堅持,發動襲擊的主要原因是恐怖份子的反美情緒爆發。
4.經過?
美國東部時間2001年9月11日早晨8:40,四架美國國內航班幾乎被同時劫持,其中兩架撞擊位於紐約曼哈頓的摩天大樓世界貿易中心,一架襲擊了首都華盛頓五角大樓——美國國防部所在地。世貿的兩幢110層大樓在遭到攻擊後相繼倒塌,附近多座建築也受震而坍塌,而五角大樓的部分結構被大火吞噬。第四架被劫持飛機在賓西法尼亞州墜毀,失事前機上乘客試圖從劫機者手中重奪飛機控制權。這架被劫持飛機目標不明,但相信劫機者撞擊目標是美國國會山莊或白宮。
死傷者數以千計:機上乘客共265人,世界貿易中心2,650人死亡,其中包括事件發生後在火場執行任務的343名消防員,若干執行採訪任務的記者,以及警察、醫務人員[來源請求],五角大樓則有125人死亡。除此之外,世貿中心附近5幢建築物也遭到損毀;五角大樓遭到局部破壞,部分牆面坍塌;世貿中心的兩幢建築物共使用大約100噸石棉,襲擊事件令曼哈頓上空佈滿塵煙,一些標本經測試確實發現石棉成分,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有可能遭受長期負面影響。
搭乘那四架死亡班機的旅客中有一些人用手提電話與外界取得短暫聯繫。據這些乘客稱,每一架飛機上有多名劫機者(後來驗明身份的有19人),他們手持刀具劫持飛機。其它可能使用的武器(至少在其中一架飛機上)包括了炸彈和諸如催淚彈之類的有毒化學劑。
2001年9月11日當天的恐怖攻擊對美國及全球產生巨大、即時性影響,全球各地在事件後都有各種悼念活動,美國政府對此次事件的譴責也受到大多數國家支持;救援活動持續了數月,僅事發現場的清理工作就持續到次年年中。政策方面的影響有:調整預算(包括凍結可能與恐怖份子有關的銀行戶頭)、多國合作進行反恐活動,逮捕可能有關聯的恐怖分子一併進行調查。
發生後,所有英國軍事基地提高警戒狀態。途經倫敦市區的航班改為繞過市區飛行,而前往美國和加拿大的航班全部停飛。
歐洲議會與北約總部進行緊急疏散。北約宣佈啟動1949年北約中的第五款,宣佈如果恐怖攻擊事件受到任何國家的指示,將被視為是對美國的軍事襲擊,因此也被認為是對所有北約成員國的軍事襲擊。這是北約歷史上首次啟動共同防衛機制。
事件發生後,西方各國政府的民間支持度大幅度上升。在澳大利亞,事件是原本已經喪失民心的霍華德政府贏得2001年11月大選的關鍵因素。
在阿拉伯世界,很多媒體都刊登了評論文章,認為事件是由以色列人、猶太人、猶太復國主義者甚至美國人自己發動的,目的是挑起全球仇視阿拉伯的情緒。還有一些阿拉伯穆斯林則認為事件是由基地組織發起的,旨在報復美國的中東政策。上萬名阿富汗民眾在得知九一一事件發生後試圖逃離阿富汗,擔心遭到美國的報復。9月17日由於難民涌入,巴基斯坦關閉了與阿富汗的邊境。
大量設在世界貿易中心的大型投資公司喪失了大量財產、員工與數據資料。全球許多股票市場受到影響,一些例如倫敦證券交易所還不得不進行疏散。紐約證券交易所直到九一一後的第一個星期一才重新開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開盤第一天下跌14.26%。其中跌幅最嚴重的要數旅遊、保險與航空股。美國的汽油價格也大幅度上漲。當時美國經濟已經放緩,九一一事件則加深全球經濟的蕭條。
世貿中心 | 雙子塔 | 2,602人死亡、24人失蹤 |
11次航班 | 88 | |
175航班 | 59 | |
五角大樓 | 建築物 | 125 |
77航班 | 59 | |
尚克斯維爾 | 93航班 | 40 |
米爾頓提出真理不需要靠檢查制度以取得勝利,否定書籍檢查的必要;洛克主張天賦人權;彌勒進而對自由權做出定義,「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範圍才是真自由」、「如果除了一個人之外,整個人類的想法都是一樣的,人類也沒有權利禁止這個人說話」,他提出的「社會自保」及「不妨礙他人的自由」這兩個可以操作的概念,紮下了言論出版自由的法理根基。
對言論及出版自由權利最有力的保障,源自1791年法國「人權宣言」與憲法,及「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明確揭示言論出版自由是基本人權,必須被國家保障,不能加以限制
格裏芬在節目中受到其他嘉賓和觀眾的「窮追猛打」
英國大小報章10月23日紛紛深入分析了英國國家黨黨魁格裏芬22日晚在BBC電視節目「提問時間」的表現。
格裏芬在回應現場觀眾提問時說,二戰大戰期間的丘吉爾首相如果今天在世,必定會是英國國家黨的支持者。
節目主持人丁布比指出,格裏芬曾對納粹屠殺猶太人表示質疑,格裏芬再三否認自己是納粹分子。丁布比則指出,YouTube上的一則短片顯示格裏芬曾經與一名三K黨前領袖在同一個場合演講。格裏芬辯解說這名三K黨前領袖很多時候都是非暴力的。
格裏芬同時在節目中批評伊斯蘭教和同性戀者。
節目的其他嘉賓和現場觀眾紛紛對他在納粹屠殺猶太人、種族等立場方面窮追猛打。
格裏芬表示,他在節目中徬彿面對了「行私刑的暴民」,他打算向BBC投訴。
報章評論
10月22日的「提問時間」的收視率高峰是820萬人。這個節目通常的收視率是250萬左右。
反對格裏芬出席BBC節目的人認為,BBC給這個極右翼政黨提供了一個宣傳的機會。BBC則表示,格裏芬是民選的歐洲議會議員,應該面對一般民眾的提問。
格裏芬在BBC節目亮相引起了言論自由和言論審查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的激烈爭論。
英國報章普遍對格裏芬的表現作出負面的評價。小報《每日郵報》的頭版標題形容他是「被圍攻的狂妄之徒」,另一份小報《快報》的標題說他的言論「令人性蒙羞」。
《泰晤士報》說格裏芬受到敵意的對待;《每日電訊報》說他「利用BBC攻擊伊斯蘭和為三K黨辯護」。
《金融時報》指格裏芬亮相BBC節目把BBC拉進政治爭論。該報同時簡述了法國和德國在言論自由方面定下的底線。
「平衡言論自由和言論審查在歐洲是一個燙手山芋,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仍然留在很多人的腦海中。德國法例禁止廣播引起暴力和仇恨、或否定納粹大屠殺的言論。因此,德國的記者往往三思後才會給極端的政治人物遞上麥克風或提供發言的平台。」
「法國政府取締所有煽動種族歧視、仇恨或暴力的團體。對納粹屠殺猶太人這類反人類罪行提出質疑則算刑事罪行。」
「原住民」
英國國家黨成立於1980年代,強烈反對移民並且主張把非原住民的英國公民遣送回出生地或祖籍。該黨黨章明列僅接受「在英國本土原住白人」作為成員,不過英國法庭已裁定這個規定違反法例,必須更改。
這個節目錄製期間,英國警方在BBC倫敦西部的電視中心外安排嚴密保安。反法西斯和反歧視人士在現場示威,其中二十多人闖入電視中心但被驅離。
出席的嘉賓包括英國司法大臣施特勞、身為穆斯林的保守黨影子社區事務大臣瓦爾斯女士、自由民主黨內政事務發言人休恩、以及黑人女詩人格裏爾。
當其他嘉賓追問格裏芬什麼是英國「原住民」的定義時,他說膚色「不重要」,他強調的是在17000年前開始在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的原居民,他舉例說就像無人可以對新西蘭的毛利人說他們不是新西蘭的原住民。
有評論指出,格裏芬在節目中的表現顯露了英國國家黨醜陋的真面目,但也有人認為格裏芬被窮追猛打可能反而引起人們對他的同情。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uk/2009/10/091023_uk_bnp_bbc_reaction.shtml
聖西門(Saint-Simon,1760~1825,法國人)
‧16歲時曾參加美國大革命,回國後的發展促成了聖西
門學派(Saint-Simonianism)。
‧主張廢除自由主義的制度,組成由科學及產業精英指
導、且資本與土地公有的社會型態,以增進全體社會
大眾的利益。
‧創立「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一詞,相信其可
以抑制戰爭與貧窮,並以公義的手段,改造社會。
‧1825年出版 "The New Christianity",認為基督教的
精神可作為工業化的指導力量。
學說:
19世紀時,法國的聖西門(Claude Saint-Simon)、傅力葉(M.Charles Fourier)、白朗(Louis Blanc) 以及英國的歐文(Robert owen) 受到摩爾(15世紀 "烏托邦" 的作者)的啟發,主張建立非強制性的社區,讓人民共同進行合作性的勞動生產,這個主義稱為「烏托邦社會主義」,又稱作「空想社會主義」、「溫和社會主義」,這種思想盛行於十九世紀前期,其中,聖西門曾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白朗曾參加1848法國的二月革命,並且主張國家工廠;歐文則是英國社會主義之父,並且主張建立「公社」。他們共同的缺點是過度相信人性本善、且太過幻想
、理想化,低估了社會制度的複雜性。後來的馬克思相當批判這一點。
語錄:
費邊主義Fabianism,又稱為費邊社會主義Fabian Socialism,為英國費邊社(Fabian Society)所倡導的一種民主社會主義學派,意即師法費邊亞有名的漸進求勝的策略。
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爭於一七七五年四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一七七六年六月七日,在大陸會議的一次集會中,維吉尼亞的理查‧亨利.李提出一個議案,宣稱:「這些殖民地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並且按其權利必須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六月十日大陸會議指定一個委員會草擬獨立宣言。實際的起草工作由湯瑪斯.傑佛遜負責。七月四日獨立宣言獲得通過,並分送十三州的議會簽署及批准。
獨立宣言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闡明政治哲學--民主與自由的哲學,內容深刻動人;第二部分列舉若干具體的不平事例,以證明喬治三世破壞了美國的自由;第三部分鄭重宣佈獨立,並宣誓支持該項宣言。
大陸會議(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
美利堅合眾國十三個州一致通過的獨立宣言
在有關人類事務的發展過程中,當一個民族必須解除其和另一個民族之間的政治聯繫,並在世界各國之間依照自然法則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獨立和平等的地位時,出於人類輿論的尊重,必須把他們不得不獨立的原因予以宣佈。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其賴以奠基的原則,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可能獲得他們的安全和幸福。為了慎重起見,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應當由於輕微和短暫的原因而予以變更的。過去的一切經驗也都說明,任何苦難,只要是尚能忍受,人類都寧願容忍,而無意為了本身的權益便廢除他們久已習慣了的政府。但是,當追逐同一目標的一連串濫用職權和強取豪奪發生,證明政府企圖把人民置於專制統治之下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並為他們未來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這就是這些殖民地過去逆來順受的情況,也是它們現在不得不改變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當今大不列顛國王的歷史,是接連不斷的傷天害理和強取豪奪的歷史,這些暴行的唯一目標,就是想在這些州建立專制的暴政。為了證明所言屬實,現把下列事實向公正的世界宣佈--
他拒絕批准對公眾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
他禁止他的總督們批准迫切而極為必要的法律,要不就把這些法律擱置起來暫不生效,等待他的同意;而一旦這些法律被擱置起來,他對它們就完全置之不理。
他拒絕批准便利廣大地區人民的其他法律,除非那些人民情願放棄自己在立法機關中的代表權;但這種權利對他們有無法估量的價值,而且只有暴君才畏懼這種權利。
他把各州立法團體召集到異乎尋常的、極為不便的、遠離它們檔案庫的地方去開會,唯一的目的是使他們疲於奔命,不得不順從他的意旨。
他一再解散各州的議會,因為它們以無畏的堅毅態度反對他侵犯人民的權利。
他在解散各州議會之後,又長期拒絕另選新議會;但立法權是無法取消的,因此此這項項權力仍由一般人民來行使。其實各州仍然處於危險的境地,既有外來侵略之患,又有發生內亂之憂。
他竭力抑制我們各州增加人口;為此目的,他阻撓外國人入籍法的通過,拒絕批准其他鼓勵外國人移居各州的法律,並提高分配新土地的條件。
他拒絕批准建立司法權力的法律,藉以阻撓司法工作的推行。
他把法官的任期、薪金數額和支付,完全置於他個人意志的支配之下。
他建立新官署,派遣大批官員,騷擾我們人民,並耗盡人民必要的生活物質。
他在和平時期,未經我們的立法機關同意,就在我們中間維持常備軍。
他力圖使軍隊獨立於民政之外,並淩駕於民政之上。
他同某些人勾結起來把我們置於一種不適合我們的體制且不為我們的法律所承認的管轄之下;他還批准那些人炮製的各種偽法案來達到以下目的:
在我們中間駐紮大批武裝部隊;
用假審訊來包庇他們,使他們殺害我們各州居民而仍然逍遙法外;
切斷我們同世界各地的貿易;
未經我們同意便向我們強行徵稅;
在許多案件中剝奪我們享有陪審制的權益;
羅織罪名押送我們到海外去受審;
在一個鄰省廢除英國的自由法制,在那裹建立專制政府,並擴大該省的疆界,企圖把該省變成既是一個樣板又是一個得心應手的工具,以便進而向這裡的各殖民地推行同樣的極權統治;
取消我們的憲章,廢除我們最寶貴的法律,並且根本上改變我們各州政府的形式;
中止我們自己的立法機關行使權力,宣稱他們自己有權就一切事宜為我們制定法律。
他宣佈我們已不屬他保護之列,並對我們們作戰,從而放棄了在這裡的政務。
他在我們的海域大肆掠奪,蹂躪我們沿海地區,焚燒我們的城鎮,殘害我們人民的生命。
他此時正在運送大批外國傭兵來完成屠殺、破壞和肆虐的勾當,這種勾當早就開始,其殘酷卑劣甚至在最野蠻的時代都難以找到先例。他完全不配作為一個文明國家的元首。
他在公海上俘虜我們的同胞,強迫他們拿起武器來反對自己的國家,成為殘殺自己親人和朋友的劊子手,或是死於自己的親人和朋友的手下。
他在我們中間煽動內亂,並且竭力挑唆那些殘酷無情、沒有開化的印第安人來殺掠我們邊疆的居民;而眾所周知,印第安人的作戰規律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的。
在這些壓迫的每一陷階段中,我們都是用最謙卑的言辭請求改善;但屢次請求所得到的答覆是屢次遭受損害。一個君主,當他的品格已打上了暴君行為的烙印時,是不配作自由人民的統治者的。
我們不是沒有顧念我們英國的弟兄。我們時常提醒他們,他們的立法機關企圖把無理的管轄權橫加到我們的頭上。我們也曾把我們移民來這裡和在這裡定居的情形告訴他們。我們曾經向他們天生的正義善感和雅量呼籲,我們懇求他們念在同種同宗的份上,棄絕這些掠奪行為,以免影響彼此的關係和往來。但是他們對於這種正義和血緣的呼聲,也同樣充耳不聞。因此,我們實在不得不宣佈和他們脫離,並且以以對待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的態度對待他們:和我們作戰,就是敵人;和我們和好,就是朋友。
因此,我們,在大陸會議下集會的美利堅合眾國代表,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義,非經他們授權,向全世界最崇高的正義呼籲,說明我們的嚴正意向,同時鄭重宣佈;這些聯合一致的殖民地從此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並且按其權利也必須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它們取消一切對英國王室效忠的義務,它們和大不列顛國家之間的一切政治關係從此全部斷絕,而且必須斷絕;作為自由獨立的國家,它們完全有權宣戰、締和、結盟、通商和採取獨立國家有權採取的一切行動。
為了支持這篇宣言,我們堅決信賴上帝的庇佑,以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財產和我們神聖的名譽,彼此宣誓。
資料來源:
http://usinfo.org/PUBS/LivingDoc/independent.htm(B)48.最近法國一名青少年躲避警方時誤觸電網而死,因而引發巴黎市郊貧民區的嚴重暴動。一位學者認為這是長期社會不平等所導致的社會衝突。我們如何理解這位學者的觀點?
(A)青少年血氣方剛因而容易產生暴力行為
(B)相對剝奪感往往使人們產生反社會行為
(C)警察對待青少年的方式易引發人民反抗
(D)經濟不景氣導致人民因貧窮而走上街頭
★解析:相對剝奪感是指透過比較而感受到自身所受到的不利處境,此種心理通常不是發生在落後國家,最常見的卻是發展中國家,因為經濟發展的過程使某些人獲得較多的利益,而其他人則否,此時相對剝奪感就會產生。同樣的,當社會上有部分人與另一群人相較,長期性處於弱勢而難以扭轉時,暴動比較容易發生。請參閱三民版「現代社會」(下)第伍篇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