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 us (06)505-2916 . FAX(06)-5052917

2011-12-30 L8: 另類全球化運動

高一上公民
 
另類全球化運動(alter-globalist movement)是對當今世界與人類生存方式的重要反思與實踐。對應於全球化的浪潮,另類全球化運動於1990年代開展的抗爭行動中,逐漸匯聚。以「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為共同信念,世界各地人民重新團結起來,形成另一種全球性的行動網絡。
從當今全球化的危機來看,所謂危機,已不僅是國際金融市場的危機、人類生存環境的危機,而且是信心的危機、觀念的危機與價值的危機。另類全球化運動所倡議的另類思維與另類實踐,正是追尋新觀念與新價值,以重建人類文明信心的行動。1990年代之後,另類全球化運動從被動反抗轉為主導參與,其行動者在國際事務舞台上,不僅參與決策、草擬協定,並且長期監督、推動協定的落 實。從生態保育、婦女、兒童、人口販運、公共衛生、教育、文化、農業、社會福利、到人權、國際商貿體制等議題,都是另類全球化運動者活躍的場域。

http://twpa.ioe.sinica.edu.tw/?p=2489

2011-12-30 L8: 全球在地化

高一上公民
 

 羅伯森(Roland Robertson(1992)提出「全球在地化」的概念。.所謂「全球在地化」指跨國企業(組織)考量世界各地的特殊情況,將公司或旗下的商品或服務做適當調整,以符應當地文化和社會特性及需求,並藉以增加銷售成果。

  

 

「全球在地化」

「在地全球化

定義

「普遍的特殊文化」

特殊的普遍化

概念

美國為主流,但也同時為殖民地的主義的文化,開閉一條重拾文化主題性的大道。

在當地融入跨國企業的商品

 

 把在地的好東西帶出去

例如

全球各地皆可看到麥當勞、7-Eleven

慈濟的志業體在全球各地都設有服務或聯絡站

 

反全球化反對全球化的簡稱。它是一種政治姿態,一般與社會主義公共利益、反對企業,和反對帝國主義的價值觀相符。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全球化只是「帝國主義」的代名詞。全球化只是利用僱用工具、軍事、政治和經濟的手段對他國的征服。
    本土化(在主體不明的情況下,也可能被稱為在地化)是相對全球化而來的另一趨勢和潮流。由於全球化強調在市場與科技力量支持下,全球商品、消費乃至文化、價值觀和各地人們的行為模式都有趨同(convergence)的發展。樂觀全球化者認為,這不僅不可避免,也是全球邁向市場自由主義的必經道路。     在地化主張者認為,全球化趨勢已被誇大。事實上各地多元文化的活力仍舊旺盛,並且藉由全球化的刺激,產生了創新性的抵抗因子。此種辯證效果,使資本主義全球化反而加強在地化意識的覺醒。這派觀點對全球化較為樂觀,認為在地化也會自發地產生並牽制全球趨同的潮流。

在地化主張者認為,全球化的正面價值也被誇大。事實上,資本主義為後盾的全球市場化正將各種人類文明的多元多樣性排擠消滅。凡是不合乎標準化生產、不合乎資本化與商品化的小生產和各地特色事物,都面臨全球資本主義極大的威脅。全球在地派要團結起來,促進自我覺醒,積極投入復興在地文化元素的工作,並在文化、環境、人權、消費等方面抵制資本主義全球化的不良影響。以保障「在地」(locality)認同和特色的存續。

以麥當勞為例 說明其差異:

全世界的人都愛吃麥當勞 所以美國在各國都推動各國要進口他們的牛肉

這就是全球化 強求全世界接受美國(帝國)的觀點

    反全球化就是反對美國的端點(因為美國最提倡全球化) 我們不一定要美國牛肉 台灣有自己的水牛肉

    在地化不一定是反全球化 只是不強調全球統一 強調各地文化飲食風俗等不同性 例如在接受美國牛肉的同時 我們依然強調台灣豬肉更好吃(在地化)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0030200570

2011-12-30 學習手冊: L6 Q1 媒體識讀與現代公民素養 解析

高一上公民
 

1..小文為完成「公民與社會」課程關於「媒體識讀與現代公民素養」的報告,在圖書館

查到了下面四篇文章。根據篇名判斷,哪篇文章最切合該報告之主題?

(A)高中生媒體閱聽習慣之調查研究  .. (B)善用媒體以提升教學成效之研究

(C)2009年收視率排行榜調查之結果   (D)電視媒體新移民女性形象之探討

【答案】D

【解說】媒體識讀教育在培養公民具自主能力去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及其內容,進而透過理性的思考與對話,去影響、督促媒體改善內容;公民素養則注重公民的理性批判能力。(D)媒體所呈現的新移民女性往往具有刻板印象,因此具有公民素養的現代公民,應該要能夠對媒體內容進行反思,而非盲目地接受錯誤的知識而不自知。(A)(B)(C)僅與「媒體」有關,與「媒體識讀」、「公民素養」的內涵較無關。

【出處】三民版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一課〈教育、公民素養與終身學習〉P.19-20

2011-12-27 L6 :大前研一對CNN的評價

高一上公民
 
大前研一直批「CNN新聞充斥以美國為中心的『CNN世界觀』,讓人認為CNN沒資格報導亞洲的新聞。」他並指出,「美國媒體往往出現對美國歌功頌德,卻以尖銳口吻批判世界的態度,報導趨於偏頗。」

原文網址: 嚴厲批馬 大前研一:CNN沒資格報亞洲新聞 | 頭條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09/08/23/91-2495951.htm#ixzz1hhktcvxZ

大前研一認為,美國在歷經次貸風暴與雷曼兄弟倒閉衝擊後,新聞界已完全變質,使得媒體無法正確洞悉經濟情勢,也無法提出有效的修正路線。

美國新聞風格的丕變,是因為新聞工作者的經濟狀況提升太多了(從他們進行採訪時招待的餐廳,用餐時點的紅酒,換句話說,從物理層面上就感受得到)。在柯林頓政權的前半階段(一九九三年到九六年),拜IT風潮的推波助瀾,許多關於網路的新發明、新商機、新企業幾乎都源自美國,形成了美國主導二十一世紀全球資訊化的局面,美國經濟也因此復甦。結果就是,由於記者們能夠運用年金來進行資產管理與投資,躋身「富人」之列,導致他們只關心美國國內情勢,而完全喪失了對世界興趣,而且在個人意識上產生了「能讓股票賺錢的都是好人」、「威脅美國的全是壞人」的想法。

世界觀點被美國觀點取代 

另外浮現的問題,就是在美國新聞報導中出現「一等公民」與「二等公民」的差別。美國《新聞週刊》、《時代》雜誌、《華爾街日報》等企業國際化的進程中,除了原有的全球版之外,又另外發行亞洲版與歐洲版。這導致總社的中樞人士從此不再關心亞洲與歐洲事務,一本雜誌開始出現兩個階層。

這三家報章雜誌的美國總社,都抱持一種「亞洲版是屈於全球版之下」的態度。如果美國記者直接到世界各地採訪,應該就能了解「世界的溫度」或是傳遞其「溫度變化」。然而,如果只靠亞洲分社與歐洲分社來測量溫度,其真實狀況便無法傳遞至美國總社。因此,由國際化觀點出發所形成的牽制與煞車,在美國總社內部也將失靈。我認為這些現象已經對美國新聞業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換句話說,由於美國媒體傾向「單邊主義」的態勢已經成形,掌握主導權者在從事新聞工作時,往往會出現一種對美國歌功頌德,卻以尖銳口吻批判世界的態度,不時會出現許多讓世界各國看了光火的報導。不僅對日本、中國、韓國、ASEAN(東南亞國協)各國如此,事涉中東國家時,美國的記者更是肆無忌憚的寫出一篇篇不值一哂的偏頗報導。

這全是因為美國的記者把「國際問題」當作「國內問題」來處理的緣故。而所謂的國內問題,就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代理戰爭」。美國的新聞界與金融、學術或法律界的猶太人比例極高,而且,美國幾家大型媒體的總社都在紐約。紐約的人口結構中,猶太人所占的比例也非常高。因此,美國新聞界的世界觀,自然就形成「支持以色列」與「不支持以色列」這種兩極化的現象。

這種結構在九○年代末期越發明顯,甚至加速了新聞界在評論外交政策時喪失世界性觀點,而以美國國內的觀點取而代之,尤其容易以紐約人口結構的狹隘觀點為基準。

經濟專業報只報股市行情

CNN的報導九成是垃圾

在美國,與報界平行的電視媒體,也以九一一為界,有了相當大的轉變。最具代表性的象徵則是一九八○年,由實業家泰德.透納(Ted Turner)創設的新聞專門頻道CNN。從八○年代開始興盛,九○年代達到最高峰,二○○○年之後,卻失去了它的世界地位。

CNN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發揮了莫大的影響力。然而,CNN也染上了和《新聞週刊》、《時代》雜誌一樣的毛病。那就是根據國家不同,分別設立了如以日本為對象的CNNj等的各國版CNN,因此CNN也被分成「CNN美國」與「CNN其餘各國」。

而且,CNN存在著一種偏頗的「CNN世界觀」,足以與日本的「朝日新聞的戰後民主主義」相抗衡。「CNN世界觀」就是以美國為中心,完全把亞洲當成陌生人來對待的世界觀,讓人覺得CNN沒資格報導亞洲的新聞。

總之,CNN關於亞洲的報導,就像是陸續播放的幻燈片一樣簡短,首先是中國、其次是日本、再接下來是韓國,關於亞洲的新聞根本微不足道。而且除了美國之外,其餘國家或地區的報導也都大同小異。換句話說,在報導美國之外的相關新聞時,「CNN的世界觀」僅止於萬花筒般的,接二連三播報出各種奇聞趣事,看在當事國的人民眼裡,還不如不報。

我在家裡工作時,習慣「一心二用」,會把電視機開著,並固定在CNN或是英國BCC的頻道。持續二十年的結果,就是發現CNN的報導中,有九成都是垃圾,真正派上用場的也只有美國國內問題與中東問題。

又譬如說彭博電視等媒體,由於太專注於經濟領域的細節,每日汲汲於說明股價的漲跌,卻未能針對次貸危機之後的大趨勢深入挖掘、解說。反倒是最近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前財政部長保爾森的「下一步」去了。

美國媒體因為政治傾斜而失去了全世界的支持,結果造成媒體世界霸權真空的狀態。這是非常危險的現象,霸權一旦真空,卡位者勢必出現。而且這些填補位置的人,往往都標榜著激進的民族主義或地域主義。稍有不慎,或許會帶領媒體世界進入更加混沌的時代。

這雖然是美國自己招致的後果,但若說到CNN是否能重回全球性媒體的行列,解決政治偏頗的問題,我認為「不能」。首先,如前所述,由於CNN之中「美國總社優越主義」橫行猖獗,恐無法達成再次全球化的人員安排。

透納原本的夢想是打造一個巨大的CNN帝國,讓CNN成為全世界的新聞頻道。但是,現在CNN已成為時代華納(Time Warner)的一個部門,而透納的夢想並不是時代華納的夢想。時代華納是個百分之百商業資本的娛樂公司,基本立場就是標榜「在商言商」與「不讓人開心就不叫電視啦!」

因此,美國媒體不會再次統治全世界,但也沒人能填補這個霸權真空的狀態。若真空真能被填補,大概只有十家如半島電視台般的媒體,共同組成聯合供稿組織時才有可能實現。換句話說,無論是從衛星電視、網路電視、有線電視中脫穎而出的非主流電視台,要先能明確的提出自己的主張,才能促使其他的電視台也播放自己的新聞。再透過這種方法,形成一個全球性的供稿聯合組織,以集錦的方式串聯各國電視台的節目。唯有這麼做,新聞的廣度才足以涵蓋全世界。或許這種多國籍且無國籍的媒體形態,才是今後世界的主流。(本文摘錄自第四章)

http://iread.businessweekly.com.tw/file.php?fid=773

2011-12-26 L8: 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於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

高一上公民
 

經大會19921218日第47/135號決議通過

大會,

重申《憲章》所宣布的聯合國的基本宗旨之一是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促進並鼓勵對於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重申對基本人權、人的尊嚴與價值、男女權利平等及大小各國權利平等的信念,

希望促進載於下列文書的各項原則的實現:《憲章》、《世界人權宣言》、《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公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盟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盟約》、《消除基於宗教或信仰原因的一切形式的不容忍和歧視宣言》和《兒童權利公約》以及其他舉世或區域一級通過和聯合國個別會員國之間締結的有關國際文書,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盟約》第27條關於在族裔、宗教或語言上屬於少數群體的個人權利的規定所鼓舞

考慮到促進和保護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於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有利於他們居住國的政治和社會穩定,

強調在基於法治的民主範圍內,作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不斷促進和實現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於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必然會有助於增強各國人民間和各國家間的友誼與合作,

考慮到聯合國在保護少數群體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

銘記在聯合國系統內,特別是人權委員會、防止歧視及保護少數小組委員會和根據國際人權盟約和其他有關國際人權文書所設的那些機構,在促進和保護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於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方面迄今所做的工作,

考慮到各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為保護少數群體和為促進和保護在民族和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於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所作的重要工作,

認識到關於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於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方面需要確保更加有效地執行各項國際人權文書,

茲宣布《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於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如下:

1

1.各國應在各自領土內保護少數群體的存在及其民族或族裔、文化、宗教和語言上的特徵並應鼓勵促進該特徵的條件。

2.各國應採取適當的立法和其他措施以實現這些目的。

 

2

1.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於少數群體的人(下稱屬於少數群體的人)有權私下和公開、自由而不受干擾或任何形式歧視地享受其文化、信奉其宗教並舉行其儀式以及使用其語言。

2.屬於少數群體的人有權有效地參加文化、宗教、社會、經濟和公共生活。

3.屬於少數群體的人有權以與國家法律不相牴觸的方式切實參加國家一級和適當時區域一級關於其所屬少數群體或其所居住區域的決定。

4.屬於少數群體的人有權成立和保持他們自己的社團。

5.屬於少數群體的人有權在不受歧視的情況下與其群體的其他成員及屬於其他少數群體的人建立並保持自由與和平的接觸,亦有權與在民族或族裔、宗教或語言上與他們有關係的其他國家的公民建立和保持跨國界的接觸。

3

 

1.屬於少數群體的人可單獨和與其群體的其他成員一起行使其權利,包括本宣言規定的權利,而不受任何歧視。

2.不得因行使或不行使本宣言規定的權利而對屬於少數群體的任何人造成不利。

4

1.各國應採取必要的措施確保屬於少數群體的人可在不受任何歧視並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的情況下充分而切實地行使其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

2.各國應採取措施,創造有利條件,使屬於少數群體的人得以表達其特徵和發揚其文化、語言、宗教、傳統和風俗,但違反國家法律和不符國際標準的特殊習俗除外。

3.各國應採取適當措施,在可能的情況下,使屬於少數群體的人有充分的機會學習其母語或在教學中使用母語。

4.各國應酌情在教育領域採取措施,以期鼓勵對其領土內的少數群體的歷史、傳統、語言和文化的了解。屬於少數群體的人應有充分會獲得對整個社會的了解。

5.各國應考慮採取適當措施,使屬於少數群體的人可充分參與其本國的經濟進步和發展。

5

 

1.國家政策和方案的機制和執行應適當照顧屬於少數群體的人的合法利益。

2.各國間的合作與援助方案的制定和執行應適當照顧屬於少數群體的人的合法利益。

6

各國應就涉及屬於少數群體的人的問題進行合作,包括交流資料和經驗,以期促進相互了解和信任。

7

各國應進行合作,促進對本宣言規定的權利的尊重。

 

8

1.本宣言的任何規定不得妨礙各國履行有關屬於少數群體的人的國際義務。各國特別應真誠的履行根據其作為締約國的國際條約和協定所承擔的義務和承諾。

2.行使本宣言規定的權利不得妨害一切個人享受普遍公認的人權和基本自由。

3.各國為確保充分享受本宣言所規定的權利而採取的措施不得因其表現形式面視為違反《世界人權宣言》所載平等權利。

4.本宣言的任何內容均不得

解釋為允許從事違反聯合國宗旨和原則、包括各國家主權平等、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的任何活動。

9

聯合國系統內的各專門機構和其他組織應在各自權限範圍內促進全面實現本宣言規定的權利和原則。


2011-12-26 L8: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2001年11月2日

高一上公民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文化的多樣性,就是世界的財富。」

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是在2001年11月2日911事件後不久通過的。當時所舉辦的教科文組織大會第三十一屆會議召開的部長及會議上,各國重申了「文化間對話是促進和平進而保障和平的最佳方式」,斷然駁斥了各種文化或文明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衝突的這種論調。


911事件後,聯合國發表了這個在國際間具有重大影響的文件。把文化多樣性視為人類共同遺產,對人類而言,這份文件所內含的意義就像是說明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在人類社會當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這份文件將和為文化多樣性作為尊重人的尊嚴一樣,同樣是人類社會中不可分割應盡的一種義務。


該宣言旨在將文化多樣性視為一種有生命力,並且能不斷發展的財富,認為不能把文化多樣性視為種一成不變的遺產,而應將其視為保障人類生存的一種進程,同時,宣言的目的還再於防止那些以文化差異為名把這些差異神聖化,從而違背世界人權宣言要旨的各種分離行為和教義主義。


世界人權宣言強調,在多元社會中,每個人不僅要承認各種差異,而且還要承認這種差異的多元性,只有這樣,作為一種不斷發展變化的進成並富有表現、創造、及創新能力的文化多樣性才能得到保護。因此,在那些希望和為文化物品與文化服務,認為,因為文化物品和文化服務體現的事特性、價值觀和觀念,不應把她們是唯一搬商品或消費品的國家和那些希望增進文化權力的國家之間已沒有必要在展開辯論,因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已把這兩方面的考慮融為一體,闡明了兩者的因果關係,兩者互為依存,缺一不可。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及施行細則,對於促進和實踐以人為本的全球化發展,提供有益的幫助。雖然這個宣言並沒有提供具體的做法,但是它提供了一個方向,有助於結合各國各自的情況,在私部門和非政府組織的合作下制定相關政策。
該宣言提供一個更開放、更具創造力和更民主的發展目標,反對教義主義的封閉自守,可以確定的是,這份文件將是教科文組織在21世紀初提倡一種新倫理觀的基本文件之一,我希望有朝一日這份文件能具有像《世界人權宣言》那樣的威力。                     

松浦晃一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幹事


        大會重視充分實現《世界人權宣言》和1966年關於公民權力和政治權力機關對於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力的兩項的國際公約,加上其它的法律條文件中宣布的人權與基本自由。
教科文組織組織法序言確認,文化之廣泛傳播以及為爭取正義、自由與和平對人類進行支教育為維護人類尊嚴不可缺少的舉措,為國家間關切互助之精神,必須履行之神聖義務。
組織法第一條特別規定教科文組織的宗旨之一是,建議訂立必要的國際協訂,以便運用文字與圖像促進思想之自由交流。
參照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國際文件中,涉及文化多樣性和行使文化權利的各項條款。
重申應把文化視為某個社會或某個社會群體特有的精神與物質,致力與情感方面的不同特點之總合,除了文學和藝術外,文化還包括生活方式、共處的方式、價值觀體系、傳統和信仰。
注意到文化是當代的特性、社會凝聚力,和以知識為基礎,對於經濟發展問題展開辯論與關注。在相互信任何理解的氣氛下,尊重文化多樣性、寬容、對話及合作是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希望承認文化多樣性、認識到人類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發展文化間交流的基礎上,開展更廣泛的團結互助。
認為儘管受到新的訊息和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的全球化進程對文化多樣性是一種挑戰,但也為各種文化和文明之間進行新的對話創造了條件。
認識到教科文組織在聯合國系統中負擔著保護和促進豐富多採的文化多樣性的特殊職責。

宣布下述原則並通過本宣言:
※獨特性、多樣性和多元性
第一條 文化多樣性,人類的共同遺產
文化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多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構成人類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多樣化。

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說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平衡那樣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出發,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            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後代的利益考慮與已承認和肯定。

第二條 從文化多樣性到文化多元
在日益走向多樣化的當今社會中,必須確保屬於多元的、不同發展的、文化特性不同的個人和群體關係和睦共處。主張所有公民的融入和參與的政策是增強社會凝聚力、民間社會活力及維護和平的可靠保障。因此,這種文化多元化是與文化多樣性這一客觀現實相應的一套政策。文化多元化與民主制度密不可分,他有利於文化交流,能夠充實公眾生活的創作能力。

第三條 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因素
文化多樣性增加了每個人選擇機會,是發展的源泉之一,他不僅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因素,而且還是享有好的智力、情感、道德精神生活的方式。

※文化多樣性與人權
第四條 人權,文化多樣性的保障
捍衛文化多樣性是倫理方面的迫切需要,與尊重人的尊嚴密不可分。他要求人們必須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特別是尊重少數人群和土著人民的各種權利。任何人不得以文化多樣性為由,損害國際法保護的人權或限制其範圍。

第五條 文化權利,文化多樣性的有利條件
文化權利是人權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存的。富有創造力和多樣性發展的,充分地實現世界人權宣言第27條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第13條和第15條所規定的文化權利。因此,每個人都應當能夠用其選擇的語言,特別是用自己的母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行創作和傳播自己的作品,每個人都有權接受充分並且尊重文化特性的優質教育和培訓,在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範圍內,每個人都應當能夠參加其選擇的文化生活,和從事自己所特有的文化活動。

第六條 促進保障所有人的文化多樣性
保障思想通過文字和圖像自由交流的同時,務必使所有文化都能表現自己和宣傳自己。言論自由,傳媒的多元化,語言的多元化,平等享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科學和技術知識,包括數碼知識以及所有文化,都有利用表達和傳播方式的機會,均是文化多樣性的保證。

※文化多樣性與創作
第七條 文化遺產,創作的源泉
每項創作都來自相關的文化傳統,但也同時在和其他文化傳統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各種形式的文化遺產都應當作為人類的經歷和期望的見證。進而保護、開發利用和代代相傳,藉此支持各種創作和建立各種文化之間的真正對話。

第八條 文化物品和文化服務,不同於一般商品
面對目前為創作新開闢了廣闊前景的經濟和技術發展變化,應當特別注意創作意願的多樣性,公正地考慮作者和藝術家的權利,以及文化物品和文化服務的特殊性,不因為他們體現的特性、價值和觀念,被視為一般商品或消費品。

第九條 文化政策,推動創作的因素
文化政策應當在確保思想合作品的自由交流的情況下,利用那些有能力在地方和國際發展的文化產業,創造有利於生產和傳播文化物品和文化服務的條件。每個國家都應遵守其國際文物的前提下,制定本國的文化政策,並採取其認為最為合適的行動方法,不管是在行動上給予支持,還是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來實施這一政策。

※文化多樣性與國際團結
第十條 增強國際間的創作和傳播能力
面對目前國際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換失衡的現象,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和國際團結,使所有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轉型期國家能夠開辦一些有活力、在本國和國際上都具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

第十一條 建立政府、民間部門和民間社會之間合作夥伴的關係
單靠市場的作用是做不到保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持續發展的保證。為此,必須重申政府與民間部門和民間社會合作,推動相關政策的重要性。

第十二條 教科文組織的作用
教科文組織根據其職責和職能,應當:
A 建議各政府機構在制定發展方面的策略時,考慮本宣言中陳述的原則。
B 充任各國、各政府和非政府國際組織、民間社會和民間部門之間為共同確定文 
化多樣性的概念、目標和政策所需要的關聯和協商機構。
C 繼續在與本宣言有關的各主管領域中,展開制定準則的行動,藉此提高認識和
培養行動能力。
D 爲實施附於本宣言之後的行動計畫提供便利性。

  • 實施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行動計畫要點
    會員國承諾採取適當措施,廣泛宣傳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並促進宣言的有效實施,其中包括為實現下列目標而展開合作:

 

  1. 深入開發與文化多樣性問題,尤其是文化多樣性與發展的關係,和文化多樣性對制定國家或國際政策的影響,進行相關的國際辯論,尤其要推動進行思考,制定一份關於文化多樣性的國際法律文件,是否可行。
  2. 促進國家和國際制定最有利於保護和提倡文化多樣性的原則、規範和實踐活動,以及提高認識的方法和協調合作方式。
  3. 促進文化多元化方面的知識與良好的交流,為多元化社會中,來自四面八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和群體,相互融入和參與提供便利。
  4. 進一步認識和闡明,人權中包含文化權利的概念。
  5. 保護人類的語言遺產,鼓勵用各種語言來表達思想,進行創作和傳播。
  6. 提倡在尊重母語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實現地方各级教育中的語言多樣化,鼓勵自幼學習多種語言。
  7. 通過教育,培養對文化多樣性的階級意義的意識,並改進教學計畫的制定和師資的培訓。
  8. 在必要時,將傳統的教學方法納入到教學工作中,以保存和充分利用有關文化所特有的交流和傳授知識的方法。
  9. 促進數字掃盲,將訊息與傳播新技術作為教學計畫中的學科,和重視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提高掌握這些新技術的能力。
  10. 促進數字空間的語言多樣性,鼓勵通過全球網絡普遍地利用所有的公有訊息。
  11. 與聯合國系統各有關機構密切合作,向數字鴻溝宣戰,促進發展中國家利用新技術,幫助這些國家掌握訊息技術,並為當地文化產品的傳播,和利用國際上具有教育、文化和科學性質的數字化資源提供方便。
  12. 鼓勵世界傳媒和全球訊息網絡製作,保護和傳播多樣化的內容,並加強公共 廣播和電視機構,在開發高質量視聽產品方面的成果,支持建立一些有利於傳播這些產品的合作機制。
  13. 制定保護和開發利用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特別是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反對文化物品和文化服務方面的非法買賣。
  14. 尊重和保護傳統知識,特別是土著人民的傳統知識,承認傳統知識在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方面的作用,結合現代科學與民間傳統知識。
  15. 支持創作人員、藝術家、研究人員、科學家和知識份子的流動,和國際研究計畫及合作夥伴關係的制定和發展,同時努力作到保護和提高發展中國家和轉型期國家的創造力。
  16. 為了當代創作工作的發展,並使創作工作得到合理的報酬,保證著作權及其專利權得到保護,同時使《世界人權宣言》第27條所規定的,保障公眾有享受文化的權利。
  17. 幫助發展中國家和轉型期國家建立或加強文化產業,並爲此合作建立必要的基礎結構,培養必要人才,建立有活力的當地市場,並幫助這些國家的文化產品進入世界市場和國際發行網。
  18. 在尊重各國的國際文物的情況下,制定通過一些必要的活動補助機制及相應的規章制度,來推行本宣言原則的文化政策。
  19. 使民間社會的各個方面密切參與制定保護和提倡文化多樣性的公共政策。
  20. 承認並鼓勵民間部門在提倡文化多樣性上的貢獻,並未此建立公共部門與民間部門的對話空間。

    會員國建議總幹事在實施教科文組織的計劃時,考慮本行動計劃中的各項目 標,並將這些目標通知聯合國系統各機構,和有關的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以 便加強協調行動,促進文化多樣性。

http://study.phc.edu.tw/language/index_new1.htm

2011-12-22 L7: 慣習

高一上公民
 

「慣習」(habitus):在社會中所有社會成員的行動的關鍵原則。Habitus中文嚴格說沒有對應翻譯,該字是布氏借羅馬文所改用而來,的確具有習慣、習性的意味,但是卻不是單純反射性的習慣,而是一個透過長時間生活實踐,累積下來的,視為理所當然的一種習性,諸如中國人覺得吃米飯才算吃飯,吃漢堡不算。放到社會階層與場域理論去看,當在特殊社會環境下成長的個體,自然受到該環境文化深刻影響,很多日常生活視為當然的東西,未必在另一個環境視為當然。比如,一個沒落王孫,雖然經濟無法支持,但仍有深刻對精英生活懷念,無法降格習慣庶民生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A%AE%E8%80%B6%C2%B7%E5%B8%83%E8%BF%AA%E5%8E%84

2011-12-21 L7: 阿米許教徒

高一上公民
阿米希人Amish)是美國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群基督新教再洗禮派門諾會信徒(Mennonite),以拒絕汽車電力等現代設施,過著簡樸的生活而聞名。阿米希是瑞士移民後裔組成的傳統、嚴密的宗教組織,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不從軍,不接受社會福利,或接受任何形式的政府幫助,許多人也不購買保險。大多數阿米希人在家說一種獨特的高地德語方言,又稱為賓夕法尼亞德語;而所謂的「瑞士阿米希人」則說一種阿勒曼尼語的方言(他們叫它「瑞士語」)。阿米希社區分成若干個團契。本條目主要介紹保守的、舊教條團契。新教條團契使用汽車和電話,但是他們也自認是阿米希人。(引自維基百科」)
 
 
 阿米許教徒(Amish)幾乎拒絕所有現代文明之外:他們不用電、不開車、不看電影與電視,更不玩電玩。為什麼這個基督教教派一直堅決反對現代生活中的種種便利呢?這些阿米希教徒根本不在乎是否有任何人了解他們,或者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阿米許教徒的與世隔絕生活方式,通常源自於以字面意義來詮釋新約聖經哥林多後書與羅馬書的意義,特別是哥林多後書第六章第十四節:「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阿米許教派是當年因拒絕從軍與不相信嬰兒受洗而受迫害,便從瑞士逃到德國的門諾派的一支,兩者在一六九三年因對逐出教派的處理方式產生歧見而分裂。這些基督徒是二十一世紀美國的一群異類人物,他們出門只靠騎馬和駕四輪馬車。他們拒絕使用任何用馬達帶動或者需要電力的器具。他們沒有電話、也沒有電腦、甚至在他們家裡也沒有電燈泡。他們穿的衣服很樸素,只有黑色和灰暗的顏色。他們甚至不用拉鏈或者鈕扣,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配件都是多余的、無用的東西。阿米許教徒的生活大抵離不開土地,若非栽種農作物就是酪農。他們重視虔誠與儉樸,婦女身穿單色長裙外加黑或白色圍裙,頭戴無邊小帽;男子則是深色吊帶長褲與背心,頭戴寬邊草帽。門諾派的理論跟阿米希教派的理論很類似,這兩個教派被稱為“重浸派”,他們堅持主張只有成年人才可以受浸。有些門諾教徒也接受這種所謂的“平凡”生活方式。阿米希教徒們試圖要讓他們自己遠離美國的主流社會。他們是在美國,但是他們不是美國的一部分。他們繳稅,因為法律規定他們要繳稅。但是,他們不投票,也不送他們的小孩去公立學校。他們也不向政府領取退休福利金,也不參加聯邦政府對年老美國人提供醫療補助的計劃。美國境內最保守與最普遍的阿米許教徒是Old Older Amish,主要集中於俄亥俄州、賓州與印地安那州三地;他們最為人所熟悉的形象,就是馬車後方掛著象徵現代的紅色反光三角標誌,以及向觀光客販售自製器皿與食物。
阿米許並沒有生活在真空中,完全地與現代化隔離。面對形形色色的現代科技發明和光怪陸離的新生事物不斷衝擊,他們成功接受現代化的挑戰,不僅沒有被扼殺或消亡在物欲橫流的美國主流社會,而且在20世紀興旺發展,成為一個另類而奇特的亞文化群體。阿米許為研究美國多元文化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為後發展國家和民族如何在當今世界現代化進程中順應時代潮流發展的同時維護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範式。阿米許們雖然堅持“與世隔絕”和“群體標識”在社區周圍建立層層防護設施抵制外部世界的侵襲,但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衝擊下,要完好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是非常不容易,並且要取得經濟和社區不斷發展成績喜人的獨特舉措,他們一定要發展獨特的阿米許文化。
http://www.wretch.cc/blog/haggai/5006716

服裝樣式

2011-12-20 L6: 華視晚間新聞「李春姬上身」 一片罵聲

高一上公民

 

新頭殼 newtalk 2011.12.19 林朝億/台北報導

先前NCC在審議壹集團「動新聞」時,才批評說「新聞不能用演的」。那知,公廣集團下的華視晚間新聞,今晚播報台灣選舉新聞時,居然是叫主播穿上韓國服裝,模仿北韓國營電台主播李春姬,怪腔怪調地假裝說韓語播報。新聞播出後,網路一片罵聲,認為將新聞報導搞成綜藝節目,還不如叫邰智源來演。

華視晚間新聞今天播出「大選情報員」單元時,主播何佩蓁還正經八百地說,今天每個國家都會報導北韓領導人金正日過世新聞。但轉到大選情報員時,卻看到梁芳瑜穿著韓國民族服裝,螢幕上打上北韓國營電視台「李春姬」名字,然後嘰哩呱啦講了一段夾雜中文、模仿韓語的口白,並滿口韓語「哈密達」,說今天要報的不是北韓跟南韓打起來的哈密達,而是馬英九跟蔡英文打起來的哈密達。

播完馬英九的新聞後,梁芳瑜接著播蔡英文的回應,只不過她還加上一句話說,「這樣子講,實在很累,春姬退位了」,然後恢復成正常腔調。到第三題新聞,「鐽震案翻版?! 宇昌案疑點重重」時,梁芳瑜則先唱了一段怪腔怪調的韓國民謠後才接著播報。

新聞一出,立刻被網友轉到youtube上。有人問:「華視,請問您怎麼了?」;有人建議「找邰智源來播可能更專業」;有人質疑,「但是在這個時間點,拿這來做戲謔的演出,合適嗎?」有人說,「公視跟華視水準怎麼差這麼多啊,明明就是同集團的啊!公視水準高多了」。

影片說明:華視晚間新聞主播梁芳瑜「李春姬」上身,惹來罵聲連連。

[完整的影音請至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20485]

http://tw.news.yahoo.com/華視晚間新聞-李春姬上身-遍罵聲-145824785.html

中國時報【劉育良、王懿雯、林軒如╱綜合報導】

北韓國寶主播李春姬19日黑衣哽咽播報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病逝,華視晚間新聞「大選特派員」單元主播梁芳瑜竟穿上韓服模仿李春姬,化名「梁春姬」播報總統大選新聞,一句一個「哈密搭」,自以為搞笑幽默,網友傻眼又吐血,有的以為看到中天《全民最大黨》,痛批「華視跟公視水準怎麼差這麼多啊,明明都是公廣集團的啊」、「北韓民眾死領導人ㄟ,會覺得好笑嗎」,甚至說「我們應該發動拒看綜藝化新聞」。

華視新聞部經理林淑卿昨說:「這個單元是由資深記者梁芳瑜以輕鬆活潑態度談論選舉,金正日過世新聞則以正常方式處理,對批評感到抱歉,會虛心接受並改進。」

反倒是在《最大黨》模仿以上兩名韓國人的邰智源有為有守,昨在北京說金正日過世,他的模仿也為絕響,但他「李椿姬」上身說:「表達沉重的哀悼!其實模仿金正日的次數不多,以後不可能再出現這角色,李椿姬要不要再出來由節目安排。」金正日也是他模仿角色中第一個過世的本尊。昨節目未藉金正日發揮,「國家領導人物過世,悲傷題材不碰觸,怕引起反感。」綜藝節目都有此認知,華視新聞真是有失分寸。

http://tw.news.yahoo.com/華視主播李春姬上身-網友痛批沒水準-213000551.html

華視新聞播報方式引發爭議,晚間對外發佈聲明, 主動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說明,並提報新聞諮詢委員會討論評議,內部也將進行檢討懲處並在晚間新聞公開致歉。(翁千惠報導)

華視晚間發布聲明表示,針對19號晚間新聞單元【大選情報員】,主播梁芳瑜模仿北韓主播李春姬的播報方式引發觀眾批評議論,華視新聞虛心接受觀眾意見,同時依循公廣集團董事會要求,進行內部檢討,並主動提報由外部學者專家組成的新聞評議委員會,做為未來改進依據。

聲明稿中華視對這次新聞尺度拿捏不當表示虛心接受也感謝各界的指正批評,並對於播報形式不當所引發的負面反應表達歉意。

聲明稿同時表示,華視新聞部內部已經進行懲處,更換【大選情報員】主播,晚間新聞製作人謝堯天調職,新聞部經理林淑卿請辭;而新聞部已主動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說明事件處理經過,20號晚間新聞及夜間新聞對外公開道歉。

http://tw.news.yahoo.com/華視發佈聲明道歉-新聞部大地震-110025322.html

2011-12-14 L6: 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

高一上公民
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Portnoy有事相求,拜託大家!) 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Portnoy有事相求,拜託大家!)

3.16 update:只要聯合報不道歉,串聯絕不停止!

我必須先聲明,這只是我個人請託,而且絕大部分看龜趣來嘻的朋友我都不認識,所以如果您不願意接受這份請託,請千萬不要介懷,我絕對不會因此有任何怨懟或是不滿,我也保證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不會有任何改變。

如果最近有看我部落格的人應該都看到了我發表了一連串的文章,都是有關最近媒體報導精障人士的嚴重偏差與污名化問題,而昨天(2月23號),康復之友聯盟、智障者家長總會,還有我所屬的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前往聯合報抗議(Declaration:我自去年起加入該基金會當義工),因為這家報紙在報導台北市氣爆案及台南市流彈誤殺少女案新聞時,不但頻頻將精障人士污名化,先用一幅照片說:「又是精神病患疾病惹的禍」(update:經網友指正,改為該圖正確標題),然後接著用連續十數篇的報導和評論,不分青紅皂白,把所有的精神病患統統打成「不定時炸彈」、「社區裡的危機」、「狂漢」、「瘋漢」、「難控管」。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我在2月18號看見聯合新聞網影像走廊登出那幅照片,我有點生氣,馬上寄了一封email(email標題為:聯合報....這是甚麼鬼標題!!)給
台灣媒體觀察與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媒觀)的管中祥董事長,管老師就要我寫個簡單的抗議聲明,由媒觀發出。

懷著肉包子打狗的心情,我想向媒體投訴有去無回是常態,但沒想到2月19號我又看到聯合報刊出這一則新聞
<當街磨刀 精神病患難控管>,我真的生氣了。

於是我開始著手蒐集各大媒體的相關報導,並且開始寫blog,希望引起多一點人重視。我自己簡單分析之後,發現:

真的不是「不定時炸彈」就是「社區裡潛藏的危機」,這些記者的詞彙怎麼有辦法少到這種程度....
當然啦,編輯的標題也都刻意強調精神病,把家屬一時氣憤的用語都放在標題拿來批鬥,綜觀這兩起事件,報紙裡面蘋果和自由算是及格,中時很差,聯合超差,電視新聞我只先找tvbs和民視,都非常差!(我寫給媒觀群組的信, 2.19)
管老師隨即吩咐我發出媒觀電子報,把最新訊息告訴大家。過了幾個小時,聯合新聞網終於更改該圖片的標題了,改為「又是氣爆」,根據我當時的記憶,該圖片的瀏覽人數從我看到的幾十人,暴增到兩天之後的三千多人,如今更已經到達四千六百人(但是不知道何時把我還有其他四個人的留言都刪除了)。

媒觀陸續發表聲明,表示會持續關注各媒體的表現,並且對聯合報更正圖片新聞標題做出回應,至此,我們依舊期盼聯合報展現其報格,儘速道歉,並且在未來報導時能謹守最高標準,避免造成無謂的傷害。
同時間,我到ptt的media-chaos版發表這個消息,目的當然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並瞭解這件事,只可惜版上的朋友對這件事並不是很有興趣。


過了三天,聯合報始終沒有道歉,也沒有對更改圖片新聞標題做出任何解釋。於是媒觀與康復之友聯盟、智障者家長總會便正式前往聯合報,要求道歉與更正。管老師當天說得很明白:聯合晚報自己的社論說:
加深「污名化危機」之一的是,潛藏於社會各角落的精神疾病患者,屢經類似事件的報導,更加容易被污名化成「不定時炸彈」。
偏偏連日來,精神病患引爆瓦斯,造成消防人員多人灼燒傷,以及這起警員開槍制伏精神病患,擊中國中女生的案子,又都是導因於精神病患發病所致。可以想見,
對家有精神疾病患的許多家庭,這不啻是一次又一次的「媒體凌遲」、「精神凌遲」。
可是聯合報卻不斷用報導進行這種凌遲啊!而且已經到了樂此不疲的境界了,這是甚麼樣的報社?甚麼樣的報格?

結果呢,聯合報晚間發佈的聲明這麼說:

聯合報認為部分團體的指摘,未能反映具體情況,但聯合報願與各界共同傾聽研究。

聯合報說明,日前台北市氣爆意外及台南市流彈誤殺少女案,都是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廣受社會矚目,各媒體普遍報導,聯合報的相關報導,是為善盡媒體告知的責任,並未逾越新聞專業規範,也與其他媒體的報導並無顯著差異

聯合報在聲明中指出,聯合報長期關懷社會弱勢,以去年為例,曾在四月及十月先後三次以全版報導樂生療養院遷移問題及北市醫松德院區「又一村」中的青少年精神病患。聯合報強調,未來仍將持續關注弱勢族群,發揮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功能。

我在上一篇文章裡說過了,這是不知所謂的三段論法:「你們找錯人了!」--「其他媒體和我們一樣爛!」--「我們愛你們!」

抗議團體的訴求有三:聯合報登報道歉、對編輯和採訪記者進行在職教育以及簽署報導備忘錄等,但是要媒體道歉「茲事體大」,所以第一點不答應,第三點也不答應,第二點答應了,但是顯然是不會做的,只是嘴砲。

為甚麼聯合報可以囂張至此?媒體道歉有甚麼「茲事體大」了,聯合報到底是甚麼身份甚麼地位,尊貴到不能道歉呢?到底是甚麼心態,讓一家報社寧願這樣傷害自己的讀者、毀壞自己的報格,但是就是不願意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呢?

聯合報可能覺得自己很倒楣;對,的確是倒楣了,因為我認為要是今天抗議團體向其他台灣媒體發出訴求,得到的會是相同的回應,但聯合報也並不冤枉,因為該報的報導問題最嚴重。

前提說完了,我想要大家幫忙的就是「用公民的力量讓媒體道歉」!如果你有個人部落格,請發表一篇文章,名為「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如果您有話想說,可以自行發表,如果您沒時間,可以直接轉貼我這篇文章,或是用鍊結鍊回來。如果您的部落格有副標,請暫時改成「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當然如果您願意直接改主標題也可以(我不推薦)。其他的串連方式皆可,歡迎自行發揮。

我無法繼續容忍不負責任的媒體繼續幹些不負責任的事情然後給讀者一些不負責任的回應,這次我要聯合報道歉!


(Declaration:我和聯合報或是該報任何員工都沒有私怨,我目前還在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就讀,是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與媒體改造學社的會員與義工)

http://www.bigsound.org/portnoy/weblog/001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