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中心製作相關影音介紹本中心的命題、試務,最近推出「試題停看聽」系列,用短短5分鐘的影片為您介紹各學科的試題。本次國綜、國寫各有一支短片,歡迎您上網觀賞。
去年至今,國文科相關影片共推出三支:
1. 試題停看聽系列:國綜-多文本閱讀(112年2月上線)
2. 試題停看聽系列:國寫-如何面對大考國寫題(112年2月上線)
3. 112學測簡介-國文考科(去年11月上線)
提供同學們參考
【104下學期高三一段非選。延伸閱讀】
閱讀台大哲學博士生楊舒淵2015年七月於《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專欄」發表〈從社會支持防治隨機殺人?向原住民借智慧〉一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根據日本法務省的研究,犯案的高風險群,經常是那些有著失業、家庭不和、居住不安定等等狀況的人。由此看來,做好社會支持,降低讓人淪落到這種處境的可能性,會是減少隨機殺人的一項解方。
可是,該怎麼樣才能做好社會支持?深入追究,今日在社會支持上的缺陷,很可能是主流社會看待「價值」的觀點不夠全面、甚或有所偏執。……
我的布農族老師說過這樣的傳統,說的是他們對所謂「我的東西」、對「人與人」、對「人與天」的觀點。他是這樣說的:在傳統中,族人看到有人問也不問就拿走自己家的東西時(主流社會有時叫做「偷」),不會去追究。為什麼?因為他們想的是「對方有需要,只是不好意思說。」拿東西的人不好意思說,是不想因為能力或運勢差,得不到東西了還失去尊嚴;被拿東西的不說破人家,是因為想讓對方保有尊嚴,也承認自己今日會獲得,是因為上天的恩賜,畢竟再有能力,努力了也不見得會獲得。
我想,在這種「分享」的觀念背後,有著深厚的謙卑。謙和地對待別人,卑謹地看待所得,同理他人的心情,感謝上天的恩賜。這跟今日社會習以為常的觀念不同,沒有對個人能力的過度推崇,沒有對個人權利的絕對要求。
或許有人覺得奇怪,在這種傳統中,面對別人的需要,可以分享到什麼樣的程度?又或者會不會有人只拿別人的東西但不分享?不告而取與分享的底線是什麼?
這些問題剛好突顯出觀點的重大差別。布農族老師談及,在自己需要的之外、就算是「多出來的」,都可以分享。不過,對於「自己到底需要多少」,布農族老師則認為:思考的方式不是以自我滿足為優先考量,而是先想想身邊的人、整個家族、甚至整個部落,基本上是一種「我不希望有人比我更糟」的概念。當然,把這種態度發揮得最好、又越有能力並實際照顧別人的,就會被推崇為領袖。然而不管成不成為領袖,最要緊的,每一個有這種態度與作為的人,對身邊的人來說,都是可託付、可仰賴的人。至於那些只拿但不分享,或者說得更清楚些,有能力、有好運卻懶惰的、自私的、不軌的,被發現的話,就是被瞧不起被唾棄的對象;老天也不會再讓合適的動物掉到他的陷阱裡,田裏也種不出好東西。
謙卑的態度、分享的行動,如果主流社會上更多人趨向如此,領導人物與政府單位也是以利益資源上的弱者為優先考量,所謂的「社會支持」應該就更能落實了。
故事還有後續。拿東西的人後來獲得了生活所需之外的,他也讓人自由的拿走,發現別人缺少什麼,也會偷偷地放到別人家中。
(一)文中布農族老師所說的「分享觀念」是什麼?而這種觀念是源自於何種想法、信念?
答:(1)「分享的概念」:是在看到有人問也不問就拿走自己家的東西時,不會去追究。
因為他們知道「對方有需要,只是不好意思說。」拿東西的人不好意思說,
是不想因為能力或運勢差,得不到東西了還失去尊嚴;被拿東西的不說破人家,是因為想讓對方
保有尊嚴,也認為自己今日會獲得,是因為上天的恩賜,畢竟再有能力,努力了也不見得會獲得。
(2)「分享」的觀念源自於「深厚的謙卑」:謙和地對待別人,卑謹地看待所得,同理他人的心情,感謝上天的恩賜。
其中,沒有對個人能力的過度推崇,沒有對個人權利的絕對要求。且,付出的人是基於一種「我不希望有人
比我更糟」的概念。
(二)作者認為學習「分享概念」,或許更能落實「社會支持」,減少暴戾事件。那你/妳呢?
請以「社會暴戾事件之啟示」為題,嘗試推溯其因,提出妳/你的防治想法,書寫首尾俱足之文。
參考:能夠就現象觀察,探討原因,並提出具體防治理念或方法,即可得分。
【延伸閱讀】
陳安儀:單一價值社會觀,製造反社會人格
羊正鈺:恐懼與偏見——為什麼永遠都有效?從《動物方城市》談起
天下雜誌‧關鍵字: 無差別殺人事件評論
豐子愷〈兒女〉
回想四個月以前,我猶似押送囚犯,突然地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兒女從上海的租寓中拖出,載上火車,送回鄉間,關進低小的平屋中。自己仍回到上海的租界中,獨居了四個月。這舉動究竟出於甚麼旨意,本於甚麼計畫,現在回想起來,連自己也不相信。其實旨意與計劃,都是虛空的,自騙自擾的,實際于人生有甚麼利益呢?只贏得世故塵勞,做弄幾番歡愁的感情,增加心頭的創痕罷了!
當時我獨自回到上海,走進空寂的租寓,心中不絕地浮起這兩句《楞嚴經》文:“十方虛空在汝心中,猶如白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晚上整理房室,把剩在灶間裏的籃缽、器皿、余薪、余米,以及其他三年來寓居中所用的家常零星物件,盡行送給來幫我做短工的鄰近的小店裏的兒子。只有四雙破舊的小孩子的鞋子(不知為甚麼緣故),我不送掉,拿來整齊地擺在自己的床下,而且後來看到的時候常常感到一種無名的愉快。直到好幾天之後,鄰居的友人過來閒談,說起這床下的小鞋子陰氣迫人,我方始悟到自己的癡態,就把它們拿掉了。
朋友們說我關心兒女。我對於兒女的確關心,在獨居中更常有懸念的時候。但我自以為這關心與懸念中,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含有一種更強的加味。所以我往往不顧自己的畫技與文筆的拙陋,動輒描摹。因為我的兒女都是孩子們,最年長的不過九歲,所以我對於兒女的關心與懸念中,有一部分是對於孩子們——普天下的孩子們——的關心與懸念。他們成人以後我對他們怎樣?現在自己也不能曉得,但可推知其一定與現在不同,因為不復含有那種加味了。
回想過去四個月的悠閒寧靜的獨居生活,在我也頗覺得可戀,又可感謝。然而一旦回到故鄉的平屋裏,被圍在一群兒女的中間的時候,我又不禁自傷了。因為我那種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鑽研搜求,或敷衍,應酬,比較起他們的天真、健全、活躍的生活來,明明是變態的,病的,殘廢的。
有一個炎夏的下午,我回到家中了。第二天的傍晚,我領了四個孩子——九歲的阿寶、七歲的軟軟、五歲的瞻瞻、三歲的阿韋——到小院中的槐蔭下,坐在地上吃西瓜。夕暮的紫色中,炎陽的紅味漸漸消減,涼夜的青味漸漸加濃起來。微風吹動孩子們的細絲一般的頭發,身體上汗氣已經全消,百感暢快的時候,孩子們似乎已經充溢著生的歡喜,非發洩不可了。最初是三歲的孩子的音樂的表現,他滿足之餘,笑嘻嘻搖擺著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發出一種象花貓偷食時候的“ngamngam”的聲音來。這音樂的表現立刻喚起了五歲的瞻瞻的共鳴,他接著發表他的詩:“瞻瞻吃西瓜,寶姊姊吃西瓜,軟軟吃西瓜,阿韋吃西瓜。”這詩的表現又立刻引起了七歲與九歲的孩子的散文的、數學的興味:他們立刻把瞻瞻的詩句的意義歸納起來,報告其結果:“四個人吃四塊西瓜。
於是我就做了評判者,在自己心中批判他們的作品。我覺得三歲的阿韋的音樂的表現最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歡喜的感情。五歲的瞻瞻把這歡喜的感情翻譯為(他的)詩,已打了一個折扣;然尚帶著節奏與旋律的分子,猶有活躍的生命流露著。至於軟軟與阿寶的散文的、數學的、概念的表現,比較起來更膚淺一層。然而看他們的態度,全部精神沒入在吃西瓜的一事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們所見的完全得多。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我比起他們來,真的心眼已經被世智塵勞所蒙蔽,所斫喪,是一個可憐的殘廢者了。我實在不敢受他們“父親”的稱呼,倘然“父親”是尊崇的。
我在平屋的南窗下暫設一張小桌子,上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而佈置著稿紙、信篋、筆硯、墨水瓶、漿糊瓶、時表和茶盤等,不喜歡別人來任意移動,這是我獨居時的慣癖。我——我們大人——平常的舉止,總是謹慎、細心、端詳,斯文。例如磨墨,放筆,倒茶等,都小心從事,故桌上的佈置每日依然,不致破壞或擾亂。因為我的手足的筋覺已經由於屢受物理的教訓而深深地養成一種謹惕的慣性了。然而孩子們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搗亂我的秩序,破壞我的桌上的構圖,毀損我的器物。他們拿起自來水筆來一揮,灑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點;又把筆尖蘸在漿糊瓶裏。他們用勁拔開毛筆的銅筆套,手背撞翻茶壺,壺蓋打碎在地板上……這在當時實在使我不耐煩,我不免哼喝他們,奪脫他們手裏的東西,甚至批他們的小頰。然而我立刻後悔:哼喝之後立刻繼之以笑,奪了之後立刻加倍奉還,批頰的手在中途軟卻,終於變批為撫。因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們的舉止同我自己一樣,何其乖謬!
我——我們大人——的舉止謹惕,是為了身體手足的筋覺已經受了種種現實的壓迫而痙攣了的緣故。孩子們尚保有天賦的健全的身手與真樸活躍的元氣,豈象我們的窮屈?揖讓、進退、規行、矩步等大人們的禮貌,猶如刑具,都是戕賊這天賦的健全的身手的。於是活躍的人逐漸變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殘廢者。殘廢者要求健全者的舉止同他自己一樣,何其乖謬!
兒女對我的關係如何?我不曾預備到這世間來做父親,故心中常是疑惑不明,又覺得非常奇怪。我與他們(現在)完全是異世界的人,他們比我聰明、健全得多;然而他們又是我所生的兒女。這是何等奇妙的關係!世人以膝下有兒女為幸福,希望以兒女永續其自我,我實在不解他們的心理。我以為世間人與人的關係,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子、昆弟、夫婦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時候都不外乎是一種廣義的友誼。所以朋友之情,實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礎。“朋,同類也。”並育於大地上的人,都是同類的朋友,共為大自然的兒女。世間的人,忘卻了他們的大父母,而只知有小父母,以為父母能生兒女,兒女為父母所生,故兒女可以永續父母的自我,而使之水存。於是無子者歎天道之無知,子不肖者自傷其天命,而狂進杯中之物,其實天道有何厚薄于其齊生並育的兒女!我真不解他們的心理。
近來我的心為四事所佔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這小燕子似的一群兒女,是在世間與我因緣最深的兒童,他們在我心中佔有與神明、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
--------------豐子愷〈兒女〉一文亦為康熹版國文選文,請同學細心體會!
一、試題取材兼具古典與現代文類;金庸小說、新聞報導入題,別具新意
今年國文試題取材涵蓋古典散文、古典詩歌(包含詞、曲)、文化經典、現代散文、現代詩歌、現代小說、新聞報導等,兼具古典與現代文類。其中,古典文學部分,多選用朱熹、蘇軾、蘇轍、方孝孺等考生熟悉的宋明大家作品;現代文學部分,則選用武俠小說名家金庸、當代作家張啟疆、李黎、陳義芝、白靈的詩文作品,再加上以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演講內容為主題的新聞報導,使得整份考題彷若一場豐富而盛大的文化饗宴。
其次,金庸小說入題,除為今年試題增添話題性外,其結合高中國文教材選文名篇〈岳陽樓記〉、古典詩歌的命題設計,亦頗見巧思。除〈岳陽樓記〉是高中國文教材選文以外,另可見〈出師表〉、〈項脊軒志〉、〈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馮諼客孟嘗君〉、〈廉恥〉、〈桃花源記〉、〈左忠毅公軼事〉等篇章,亦可見今年國文試題反映高中國文教學的用心。
此外,今年國文試題文言文、語體文的取材比例(不含引導寫作)相當,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簡稱「95暫綱」)測驗內容命題原則。
二、閱讀理解題型居多,重視理解、歸納與融會貫通的能力
今年國文試題包含字音、字形、字義、詞語成語、重組、修辭、語法、閱讀理解、文學鑑賞、文學知識、文化知識(應用文)、語文表達等題型,而以閱讀理解題型居多。
各閱讀題型中,有掌握文句關鍵字詞,分析歸納指涉對象或時序者,如第6題、第9題;有結合古今或其他作品,咀嚼情境,旁通相應文句者,如第10題、第11題;有理解文意,融會全文旨趣,或歸結引文重點者,如第12題、第13題、第15題、第22題、第23題,足見101學測國文選擇題對閱讀理解、分析歸納與融會貫通能力的重視。
三、非選擇題強調解讀、分析文章的能力
今年國文非選擇題三大題,除引導寫作外,其餘兩題均為解讀、分析文章的題型,顯見今年國文試題特別強調分析文章的能力。其中,第一大題取材自金耀基《劍橋語絲》,要求考生解讀、評論作者以「心教」為劍橋教育精華的原因。教育是與考生切身相關的議題,在歸納文中作者用意之餘,考生也可以憑藉自身的立場,重新思索教育的形式與目的。
第二大題取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為考生熟悉的高中國文教材選文。本大題設計成三個層層相關的小題,漸進式的引導考生依據問題分析文意,也測驗考生爬梳文理,推敲文章意涵、深入評析的能力。
四、引導寫作題以「自勝者強」為題,側重理性論述的寫作能力
今年國文引導寫作題引用老子:「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語,並聚焦在「自勝者強」此一層次,激發考生根據親身經驗或感受,具體思考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如何面對自己、克服自己的弱點,進而成就自我、戰勝自我?換言之,「自勝者強」一題,側重於測驗考生理性論述的寫作能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MAQqdTASHQ&context=C3946e85ADOEgsToPDskLto1XKQ444EdqeUr99zEC-
愛上國文的十個理由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kaIGtVK-9M&context=C36397a2ADOEgsToPDskLfb_qlCqpDpXK3YY7U5NnL
愛上國文的十個理由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x7eC8lSLSw&context=C35925fdADOEgsToPDskKEKzav68d8qbDa_ZHq4AaZ
愛上國文的十個理由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U4CMNNtKz0&context=C39c5099ADOEgsToPDskJ-vGPLkkKQMzFQjdY6nD3E
愛上國文的十個理由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cutGL1cBYc&context=C3ed9cc2ADOEgsToPDskJGhDCemvT1VqCW8BJpCPMy
愛上國文的十個理由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8PYBczjF0&context=C3ed9cc2ADOEgsToPDskJGhDCemvT1VqCW8BJpCPMy
愛上國文的十個理由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b8n6guW8Gk&context=C3ed9cc2ADOEgsToPDskJGhDCemvT1VqCW8BJpCPMy
愛上國文的十個理由7
〈孔夫子相婿〉
《論語.公冶長》有一段話說:「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長,孔子弟子之一。《孔子家語》說他是魯國人,字子長,能通鳥語。民間傳有鳥語云:「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馱羊,你吃肉,我吃腸。」的故事。有好事者據此編了一段說唱詞,敍述孔子夫婦評論選婿的事。文詞通俗幽默,頗具現代相聲效果。
孔夫子相婿----佚名
孔夫子無事坐後堂,亓官氏相對話家常 1。提起了小姐出閣事,埋怨夫子欠參詳。何以四科十哲*弟子不稱意,偏偏看中了公冶長?不習人語習鳥語,說的什麽虎馱羊。 如今下在大牢裏,腳鐐手銬響琅璫。還是侄女兒命運好,她姑爺一天三復白圭章 2。 總是我二房女小不興旺,思想起來好悲傷。孔夫子急忙來相勸:夫人不必淚汪汪。女兒本來是你我心愛的,終生大事怎好沒主張。四科弟子我都看過了,沒有一個好東床 3。 顔淵怕的沒大壽 4;閔子騫家是晚娘 5。伯牛不諳衛生學 ,將來可能害暗瘡。6 仲弓本是犁牛子 7,兩親家門戶不相當。宰我好睡神不足 8;子貢只想作洋商 9。 冉有性子嫌太慢10;子路性子又太剛 11。子遊終日好彈唱 12;子夏將來目必盲 13。 看來還是冶長好,暫時受罪又何妨?能懂異語出路大,外交官吏好排場。有朝一日逢大赦,跳上我的木筏去飄洋 14。起碼作個尖尖鰻 15,領事公使也能當。 不辱所命使四方,將來還比丈人強。此事應在二千五百年之後,到時才知道我聖人好眼光。
注釋
1. 亓官氏:亓(ㄑㄧˊ)官,複姓。據〈百家姓〉說,孔子的夫人為亓官氏。
2. 三復白圭章:三次反復閱讀「白圭」這一詩句。《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安國《注》:「《詩》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南容讀詩至此,三反復之,是其心慎言也。」後用來形容說話行動十分謹慎。(《詩.大雅.抑》)
3. 東床:指女婿。晉代郗(ㄔ)鑒在宰相王導家擇婿,王羲之在東窗床上袒腹自臥,不予理睬,郗鑒反而相中了他,故後世稱女婿為東床。唐代劉長卿〈登遷仁樓酬子婿李穆〉詩:「賴有東床客,池塘免寂寞。」
4. 顏淵:即顏回,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一作顏淵,為孔子得意門人,以德行見稱,年三十二死,後人稱為「復聖」。(復聖顔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
5. 閔子騫:春秋時魯國大夫,孔子門人。《論語.先進》:「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太平御覽》引《孝子傳》:「閔子騫事親孝,後母生二子,衣之絮,衣騫以蘆花。父察之欲出後母,騫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遂不出。其母亦化而慈。」《藝文類聚》引《說苑》稱閔子騫母生有二子,則兄弟共四人 。
6. 伯牛:冉耕,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孔子門人,以德行見稱。《論語.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7. 仲弓:冉雍,春秋末魯國人,字仲弓,孔子得意門人。以德行見稱。出身微賤,而學行精進,器識開闊。《論語,雍也》:「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8. 宰我:宰予,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我,又稱宰我。利口善辯,以言語見長。《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ㄨ)也,於予與何誅。』」
9. 子貢:端木賜,春秋末魯國人,字子貢。孔子得意門人,利口巧辯,以言語見稱。曾仕于衛、魯,游說于齊、吳等國,聞名諸侯。經商曹、魯之間,家累千金。《論語.先進》:「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善賈者也。』」賈,商人。
10. 冉有:冉求,春秋時魯國人,字子有 。孔子得意門人,以政事見稱。《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1. 子路:仲由,春秋末魯國人,字子路,孔子得意門人,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12. 子游:言偃,春秋末吳國人,字子游,孔子得意門人,以文學見稱,明于習禮。《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13. 子夏:卜商,春秋末晉國人,一說衛國人,字子夏。孔子得意門人,以文學見稱。《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之失明。」
14. 飄洋:《論語‧公冶長》,參注11。
15. 尖尖鰻:鰻尖體長,善于飄洋過海,故俗稱善于鑽營出國的人為「尖尖鰻」。
(周淵龍、周為編《文字遊戲》(2),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年)
補注
* 四科十哲:《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關於公冶長通鳥語的故事,明人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三十一〈黃雀語〉裏這樣說道: 世傳公冶長能通鳥語。或言:冶長貧而閒居,無以給食,有雀飛鳴其舍,呼之曰:「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馱羊。爾食肉來我食腸,當亟取之勿彷徨。」子長如其言往山中,果得大羊,食之有餘。及亡羊氏迹之,索得其角,乃以爲偷。訟之魯君,魯君不信鳥語,逮繫於獄。孔子素知之,爲之白于魯君,亦不解也。於是歎曰:「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未幾,子長在獄舍,雀復飛鳴其上,呼之曰:「公冶長,公冶長,齊人出師侵我疆。沂水上,嶧山旁,當亟禦之勿彷徨。」子長介獄吏白之魯君,魯君亦弗信也,姑如其言往迹之,則齊師果將及矣!急發兵應敵,遂獲大勝,因釋公冶長而厚賜之,欲爵爲大夫,冶辭不受,蓋恥因禽獸以得祿也。 《留青日札》還列舉了古代其他一些懂鳥語的人的材料,如《史記》:「秦仲知百鳥之音,與之語,皆應焉」;《益部耆舊傳》:「楊宣爲河內太守,群雀鳴乘上,知前有覆車之粟」;《論衡》:「廣漢陽翁偉能聽百鳥之音」;又,東方朔能解鳥語。關於此類材料,古代尚有不少。 民間流傳的公冶長故事,更加生動有趣。如民間傳說,有一次公冶長聽到烏鴉呱呱地叫,他仔細一聽,原來烏鴉在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死了隻大棉羊,你吃肉,我吃腸。」公冶長聽了,便跑到南山,真的看到被誰砸死的一隻棉羊。他把綿羊扛回家,吃了肉,把腸子埋在了家後,沒有送給烏鴉吃。過了幾天,那只烏鴉又叫了:「公冶長,公冶長,南山又死大棉羊,你吃肉,我吃腸。」公冶長趕忙又跑往南山,他見一群人圍在那裏,就老遠喊起來:“那是我的,是我打死的。”等他跑過來一看,傻了,原來這是一具被人殺害的屍體。這些人是知州衙門派來驗屍和追查殺人兇手的,他們見公冶長跑來承認,就把他抓走了。到了知州衙門,公冶長說他懂鳥語,是被烏鴉騙來的,確實冤枉。知州聽他說懂鳥語,很不相信,準備設法驗證一下,就把公治長收進監裏。第二天,知州把大堂房梁上的一窩小燕捉下來放在抽屜裏。老燕子見不到小燕,在大堂房檐下吱吱叫個不停。知府傳來公冶長,問:「公冶長,你說懂鳥語,這燕子在說什麽?」公冶長回答:「燕子在說:『知州,知州,誰把我兒鎖抽斗?』小燕一定在抽屜裏。」知州大人見公冶長真懂鳥訓,就把公冶長放了。《揚州文藝網》http://news.yztoday.com/275
張愛玲名句欣賞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然而現在還是清如水明如鏡的秋天,我應當是快樂的。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壹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
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
能夠愛一個人愛到問他拿零用錢的程度,都是嚴格的考驗。
外表上看上去世界各國婦女的地位高低不等,實際上女人總是低的,氣憤也無用,人生不是賭氣的事。
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時間和機會;不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藉口。
回憶永遠是惆悵的。愉快的使人覺得:可惜已經完了,不愉快的想起來還是傷心。
“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壹首悲哀的詩,然而它的人生態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是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壹種強烈的對照。
年紀輕的時候,倒是敢說話,可是沒有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會上有了地位,說出話來相當分量,誰都樂意聽他的,可是正在努力的學做人,一味的唯唯否否,出言吐語,切忌生冷,總揀那爛熟的,人云亦云。等到年紀大了,退休之後,比較不負責任,可以言論自由了,不幸老年人總是嘮叨的居多,聽得人不耐煩,任是入情入理的話,也當做耳邊風。這是人生一大悲劇。
對於大多數的女人,“愛“的意思就是“被愛“。
壹個男子真正動了感情的時候,他的愛較女人的愛偉大得多。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壹步,也沒有晚壹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壹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見了他,她變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喜歡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生於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瞬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女人一旦愛上一個男人,如賜予女人的一杯毒酒,心甘情願的以一種最美的姿勢一飲而盡,一切的心都交了出去,生死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