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高中社會科高中社會科

2012-11-09 L3: 社會福利政策綱領

高三上公民
行政院93.2.13院臺內字第0930081882號函修正核定

前言

社會福利政策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早在民國五十四年政府即通過「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作為我國因應工業化起步下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發展的指針。此後,隨著政治經濟與社會的變遷,迭有修正,如五十八年的「現階段社會建設綱領」、六十八年的「復興基地重要建設方案」、七十年的「貫徹復興基地民生主義社會經濟建設方案」。而最近一次的通盤檢討則屬八十三年的「社會福利政策綱領」,事隔已近十載。

民國八十年代,我國的社會福利發展在政治民主化、民間社會的倡導、新知識的引進,以及國民社會權利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下,迎頭趕上,包括新的社會立法的修正與通過,社會福利預算的成長,以及社會福利方案的推陳出新,而有社會福利「黃金十年」之稱。然而當代社會、政治、經濟變化迅速,各工業先進國家均面對二十一世紀新的挑戰,我國亦不例外。面對來自人口老化、家庭功能萎縮、政府財政困難,以及社會價值變遷的挑戰;復加上全球化、後工業化帶來之生產結構丕變、勞動彈性化、經濟低度成長、貧富差距擴大、跨國人口流動,以及失業率攀高等全球風險曝露的升高,調整國家社會政策圖求因應,實已不得不然。但是,因應之道,絕非唯有緊縮社會福利一途,整合資源、調節供需、提升效率、積極回應等都是良方。

國家興辦社會福利之目的,在於保障國民之基本生存、家庭之和諧穩定、社會之互助團結、人力品質之提升、經濟資本之累積,以及民主政治之穩定,期使國民生活安定、健康、尊嚴。基於憲法保障國民基本人權之精神,因應政治經濟社會變遷的挑戰,吸納工業先進國家的經驗,回應民間社會完善我國社會福利體系的呼聲,遂依以下原則訂定本綱領:

一、人民福祉優先:以人民的需求為導向,針對政治、經濟、社會快速變遷下的人民需求,主動提出因
應對策,尤其首要保障弱勢國民的生存權利。

二、包容弱勢國民:國家應積極介入預防與消除國民因年齡、性別、種族、宗教、性傾向、身心狀況、婚姻有無、社經地位、地理環境等差異而可能遭遇的歧視、剝削、遺棄、虐待、傷害,以及不正義,以避免社會排除;並尊重多元文化差異,營造友善包容的社會環境。

三、支持多元家庭:各項公共政策之推動,應尊重因不同性傾向、種族、婚姻關係、家庭規模、家庭
結構所構成的家庭型態,及價值觀念差異,政府除應支持家庭發揮生教養衛功能外,並應積極協助弱勢家庭,維護其家庭生活品質。

四、建構健全制度:以社會保險維持人民基本經濟安全,以社會救助維護國民生活尊嚴,以福利服務
提升家庭生活品質,以就業穩定國民之所得安全與社會參與,以社會住宅免除國民無處棲身之苦,以健康照護維持國民健康與人力品質,再以社區營造聚合眾人之力,建設美好新故鄉。

五、投資積極福利:以積極的福利替代消極的救濟,以社會投資累積人力資本,以社會公平與團結促
進經濟穩定成長,以經濟成長回饋人民生活品質普遍之提升。

六、中央地方分工:中央與地方應本於夥伴關係推動社會福利,全國一致的方案由中央規劃推動;因
地制宜的方案由地方政府負責規劃執行。然而,中央政府應積極介入縮小因城鄉差距所造成的區域不正義。

七、公私夥伴關係:公部門應保障人民基本生存、健康、尊嚴之各項福利;民間能夠提供之服務,政
府應鼓勵民間協力合作,以公私夥伴關係提供完善的服務。

八、落實在地服務:兒童、少年、身心障礙者、老人均以在家庭中受到照顧與保護為優先原則,機構
式的照顧乃是在考量上述人口群的最佳利益之下的補救措施;各項服務之提供應以在地化、社區化、人性化、切合被服務者之個別需求為原則。

九、整合服務資源:提升社會福利行政組織位階,合併衛生與社會福利主管部門,並結合勞動、教育、
農業、司法、營建、原住民等部門,加強跨部會整合與績效管理,俾利提供全人、全程、全方位的服務,以及增進資源使用的效率。

 參酌國際慣例大抵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服務、醫療保健、就業服務、社會住宅,以及教育為社會政策之主要內容;復考量我國社會福利政策的歷史傳承與實施現況,爰以社會保險與津貼、社會救助、福利服務、就業安全、社會住宅與社區營造、健康與醫療照護等六大項目為本綱領之內涵,依序臚列如次:

一、社會保險與津貼

(一) 國家應建構以社會保險為主,社會津貼為輔,社會救助為最後一道防線的社會安全體系。

(二) 社會保險之目的,在於保障全體國民免於因年老、疾病、死亡、身心障礙、生育,以及保障受僱著免於因職業災害、失業、退休,而陷入個人及家庭的經濟危機,據此,其體系應涵蓋職業災害保險、健康保險、年金保險、就業保險等。

(三) 社會保險應兼顧個人與家庭的所得安全,以及社會中各人口群、職業別,及家戶所得組間的所得重分配效果,以減緩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

(四) 社會保險之保險費除職業災害保險應由雇主全額負擔外,其餘各種保險之保險費應由被保險人與其雇主依比例分攤,其中被保險人之保險費分攤比例不得高於雇主之分攤比例;若無雇主者,其保費應由本人自行負擔;政府再依公平正義原則對無所得者與低所得者提供保險費之補助。

(五) 社會保險的給付應考量適足性,不宜偏低,以免無法維持被保險人及其家庭的經濟安全;給付亦不宜過高,以免保險費負擔過重。

(六) 全民普及之社會保險給付水準,不宜因職業、性別、所得因素而有所差異;與所得相關之保險給付,倘若因不同職業別、所得等級間所造成的給付水準、所得替代率、給付條件之差距,政府應積極介入使其差距盡可能縮小。

(七) 參與勞動市場就業之國民的退休給付,應以年金化、年資可隨當事人移轉的社會保險原則為優先來設計。

(八) 為健全社會保險體系之財務,保險費率、給付水準、支付制度、行政費用等均應翔實評估,並避免浪費。

(九) 國民年金制度之設計應足以保障國民因老年、身心障礙,及死亡等事故發生後之基本經濟安全,以及達到國民互助、社會連帶、世代間公平合理的所得重分配為原則。

(十) 社會津貼應針對社會保險未涵蓋之給付項目,因國民特殊的需求而設計,非以所得高低作為發放與否的根據。

(十一) 政府應明定社會保險、社會津貼、社會救助三者之功能區分,避免發生保障重複、過當、片斷、不公等情事。

二、社會救助

(一) 社會救助之設計應以能維持人民在居住所在地區可接受的生計水準為目的。

(二) 政府應定期檢討社會救助的請領資格、給付水準,及行政程序,以確保有需要的人口得到適切的救助。

(三) 國家應積極協助低收入家庭累積人力資本與資產形成,以利其家庭及早脫貧。

(四) 國家應提供低所得家庭多元社會參與管道,豐富其社會資源。

(五) 政府應建立失業給付與社會救助體系間的銜接,以紓緩失業者及其家庭之經濟困境。

(六) 社會福利提供者應結合社會救助與福利服務體系,以滿足低所得家庭的多元需求。

(七) 政府對於人民因重大災難所造成的損害,應施予災害救助,以利人民儘速生活重建。

三、福利服務

(一) 國民因年齡、性別、身心狀況、種族、宗教、婚姻、性傾向等社會人口特質而有之健康、照顧、保護、教育、就業、社會參與、發展等需求,政府應結合家庭與民間力量,提供適當的服務,以促進其身心健全發展。

(二) 國家應與他國建立互惠協議,以保障因婚姻、工作、學習、旅遊等因素而居住在他國的本國國民之人權。

(三) 國家對於因婚姻、工作、學習、旅遊等因素居住於本國之外國人,應提供適當的對待與協助。

(四) 國家針對經濟弱勢之兒童、少年、身心障礙者、老人、婦女、原住民、外籍或大陸配偶等民眾的社會服務應有專案協助,以提升生活品質。

(五) 各項健康與福利服務之提供應以容易接近、連續性、權責分明、費用負擔得起,以及滿足全人需求為原則規劃之。

(六) 政府與社會應協力營造有利於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全發展之家庭、學校、社區、及社會環境。當原生家庭不利於兒童及少年的身心健全發展時,政府應保護之,並協助其安置於其他適當之住所,以利其健康成長;不論兒童及少年在自家或家外被養育,其照顧者若有經濟、社會與心理支持之需求時,政府應給予協助。

(七) 政府應整合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部門,提供兒童早期療育服務。

(八) 政府應保障兒童及少年獲得整合之教育與照顧機會,並對處於經濟、文化、區域、族群發展等不利條件下的兒童及少年提供額外之協助。

(九) 政府應結合民間部門協助少年擁有建立自尊、培養社區歸屬感、熱愛生命、因應生活壓力、學習獨立自主,及發展潛能等之機會與環境。

(十) 政府應積極推動無障礙之社區居住及生活環境。

(十一) 國家應協助身心障礙者公平接近教育、就業、醫療與福利等服務機會,並使其轉銜無礙。

(十二) 政府與民間應積極維護老人尊嚴與自主,形塑友善老人的生活環境。

(十三) 以居家式服務和社區式服務作為照顧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的主要方式,再輔以機構式服務;當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居住於家內時,政府應結合民間部門支持其家庭照顧者,以維護其生活品質。

(十四) ?保障兩性工作權之平等,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實質平等,國家應積極推動防止性別歧視、性騷擾,以及促進工作平等之措施。

(十五) 政府應積極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以提升婦女社會、經濟、政治地位。

(十六) 政府應完備保障婦女人身安全之法令,且建構反性別暴力之安全網,確保被害人人身安全、尊嚴與權益。

(十七) 政府應配合社會變遷與政府改造,檢討社會福利行政體系,合理調整中央與地方社會福利行政之分工,以及社會福利工作人力之配置。

四、就業安全

(一) 政府應加強社政、勞政、教育、原住民行政部門的協調與合作,建立在地化的就業服務體系,強化教育與職業訓練的連結,提升人力資本投資的效益。

(二) 政府應整合失業給付、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就業與轉業輔導,流通就業資訊管道,促進就業媒合,以利人民參與勞動市場。

(三) 因應勞動市場彈性化的趨勢,政府應保障各類勞工之勞動基準。

(四) 政府應保障勞工不因種族、語言、思想、宗教、黨派、籍貫、性別、婚姻、容貌、性傾向、身心狀況、以往工會會員身分而有就業歧視。

(五) 政府應結合雇主與勞工積極投入職業災害之預防,並提供職業災害勞工復健與職業重建的協助。

(六) 政府應保障就業弱勢者如中高齡者、原住民、身心障礙者、低收入者、負擔家計婦女及更生保護人等之就業機會與工作穩定。

(七) 針對原住民族各族群之文化特色,政府應推動符合族群特性之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就業與創業機會的開發。

(八) 為促進國民就業,政府積極鼓勵雇主僱用本國勞工,除非為補充本國勞動力之不足,不得引進外籍勞工。

五、社會住宅與社區營造

(一) 為保障國民人人有適居之住宅,政府對於低所得家庭、身心障礙者、獨居或與配偶同住之老人、受家庭暴力侵害之婦女及其子女、原住民、災民、遊民等家庭或個人,應提供適合居住之社會住宅,其方式包括以長期低利貸款協助購置自用住宅或自建住宅,或提供房屋津貼補助其向私人承租住宅,或以低於市價提供公共住宅租予居住,以滿足其居住需求。

(二) 政府應結合民間力量,以各種優惠方式,鼓勵民間參與興建各類型之社會住宅,作為非營利用途。

(三) 政府應於都市計劃中配合劃設社會福利設施用地;政府提供之社會住宅應保留一定坪數作為社會福利或社區活動之用。

(四) 政府應補助低所得家庭維修住宅,以維持其所居住社區可接受之居住品質。

(五) 政府應保證社會住宅所在之社區有便利之交通、資訊、社會服務等支持系統,以利居民滿足生活各面向之需求。

(六) 政府對於因重大災難造成之房屋損害,應有妥善之社區與住宅重建計畫。

(七) 各級政府應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發展,活化社區組織,利用在地資源,營造活力自主的公民社會。

(八) 政府應整合觀光旅遊、工商業、農漁業、文化產業、環境保護、城鄉發展、古蹟維護、教育、衛生、社會福利等資源推動社區家園永續發展。

(九) 政府應結合原住民部落文化與生態特色,推動新部落總體營造工程。

六、健康與醫療照護

(一) 政府應以建設健康城鄉為己任,營造有利國民身心健康之生活環境。

(二) 政府應積極推動國民保健工作,落實民眾健康行為與健康生活型態管理,預防疾病,促進國民健康。

(三) 政府應依據社區之醫療保健需求,整合社區醫療保健資源,全面提升醫療品質,發展優質、安全、可近性之全人的醫療照護體系。

(四) 政府應建置以社區防疫為基礎之傳染病防治體系,強化疫病通報與防治工作,並嚴密篩選疫病境外之傳入,以防範傳染疾病之擴散。

(五) 政府應建構以社區為基礎的心理衛生服務系統,推動分級預防工作。

(六) 政府應增進藥事服務資源的利用,建構一元化之藥物食品管理體系,保障民眾飲食衛生與用藥安全。

(七) 政府應建置完善之管制藥品管理,並防治物質濫用,以維護國民健康。

(八) 政府應鼓勵醫療產業參與生物科技產業之研發,建立生物醫療科技品質標準,並改善臨床試驗環境,以提升國民健康水準。

(九) 政府應結合民間共同促進國際醫療科技交流與合作,以提升本國醫療保健之水準。
http://sowf.moi.gov.tw/03new/welfare/d4.htm

2012-11-09 L3: 貝佛里奇報告書

高三上公民
 

貝佛里奇模式來自貝佛里奇爵士為英國設計的社會安全制度藍圖,主張國家對於國民遭遇所得能力中斷或喪失,以及因生育、結婚、或死亡等導致特別支出時,提供最低生存保障,以免貧窮匱乏,在「貝佛里奇報告書」中貝佛里奇極力強調社會保險的重要性,認為應該建立統一完整的社會保險制度,以替代當時分歧的保險制度(柯木興、李安妮,199660)。其所提出的社會安全制度原則包括均一最低給付、均一保險費負擔、行政責任統一、給付適當性、綜合性保險、國民分類保險 (詹火生,楊瑩,199430-33)。(http://www.ncu.edu.tw/~cge/4/culture/15/7.htm

1942年英國貝佛里奇報告書(The beveridge report :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ocial service )中提出「福利國家」(Social welfare states)之概念,建議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安全體系,同時認為政府有責任提供衛生、教育、住宅及就業等方面措施,這種強調政府責任的論點,在此時期達到高峰(行政院,198913)。(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3/33-09.htm

1942年「社會保險與聯合服務」報告書,【所謂的聯合服務就是將social services統籌起來處理】建議英國開創一個涵蓋全民的「社會安全網」(social safety net),視社會保險為一個「自動的穩定器」。其特點: 1. 普及式,涵蓋全民【這和前面不一樣,前面是涵蓋勞工成為一個屬類】; 2. 均一給付; 3. 維持國民最低基本生存【重點在「最低」(minimum);保險費支付原則,而非稅收支付原則【國家就成為一個大保險公司】。其實踐的典型代表:1948年的「國民健康服務」【Cf.:今日英國醫療品質,英國的公醫制度備受討論、爭議很大,原因就在於它辦得不成功。】(http://www.sisterhood.org.tw/thesis/thesis_003.asp

註:Beveridge原為英國社會安全之父-貝佛里奇爵士(Sir William Henry Beveridge, 1879~1963)的名字。該人曾在194212月發表「社會保險及其相關福利服務」(簡稱「貝佛里奇報告書」),成為英國國民保險及相關福利服務等社會安全制度建構的藍本。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01303245

2012-11-09 L3:濟貧法

高三上公民
 

一六○一年的「濟貧法」(the Poor Law of 1601),或慣稱的「伊莉沙白43號法案」43 Elizabeth是首次將濟貧法案成文化。這個法案並未有太多不同於十四世紀末的規定,僅增加對祖父母、父母的責任。代表英格蘭經過三個世代的濟貧辦法的改善,也是經歷了政治、經濟與宗教變遷之後,政府不得不對貧民提供救濟。這個法肯定教區(地方社區)濟助貧民的責任。但是,必須是居住在本教區三年以上才能得到濟助,這是對「居住地」或「遷徒權」(settlement right)的重視。  查理二世(Charles II)頒佈「遷徙法」(the Law of Settlement),禁止自由遷徙

強調「親屬責任原則」或「家庭責任」,意即親屬(親戚、夫妻、父母、子女)負有基本照顧與支持自家窮人的責任。無能為力時,公眾才有必要伸出援手。將窮人列為三種:

1.有工作能力的貧民:亦即「健壯乞丐」,將被送到「矯治之家」或「習藝所」(work house)去工作。

2.沒有工作能力的貧民:例如病人、老人、盲人、聾人、跛子、精神錯亂者,以及帶著幼兒的母親,將被送進濟貧院。住在外頭,看來成本較濟貧院低,濟貧監察員可以採用「院外救濟」(outdoor relief)的方式來救濟他們,通常是「實物補助」,如衣被、油料等。

3.失依兒童:孤兒、棄童、貧童將被安置在寄養家庭。如果沒有「免費家庭」(free home)願意收留,兒童將被拍賣。
http://tw.myblog.yahoo.com/hw5823/article?mid=65
 
伊莉莎白濟貧法》

1601年英國頒佈了第一個有關濟貧的法律——《伊莉莎白濟貧法》。作為英國第一個重要的濟貧法,它不僅是這一法律制度的發端,而且為這一法律制度的發展確定了基本原則,因此也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社會保障法。
根據《伊莉莎白濟貧法》,治安法官有權以教區為單位管理濟貧事宜、徵收濟貧稅及核發濟貧費。救濟辦法因人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的,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作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則就是,讓那些沒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兒、無人贍養的老人和身體殘疾的人,得到救濟或贍養;給那些有勞動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讓他們能夠以此謀生。

2012-11-08 L6: 羅文源姊弟 判定王永慶親生

高二上公民
 
羅文源姊弟 判定王永慶親生

〔記者劉志原、鄭琪芳/台北報導〕已故台塑創辦人王永慶確認有第四房!台北地院認定羅雪貞、羅文源、羅雪映三姊弟是王永慶與林明珠(已故)所生,羅氏姊弟將有權繼承王永慶遺產。

每人約可獲得10億遺產

據了解,北市國稅局核定王永慶遺產近六百億元,扣掉大房王月蘭分到的二八○億元及遺產稅一一九億元,王永慶四房共十二名子女,可分產一百多億元,如果羅家三姊弟未來爭到分配權,每人約可分到十億元。

王家於去年九月繳清王永慶遺產稅一一九億元,創下史上最高遺產稅紀錄;大房王月蘭分到遺產後再贈與二、三代子孫,也於去年十二月繳納贈與稅二十八億元,刷新史上最高贈與稅紀錄。國稅局官員表示,王永慶的遺產稅已入帳,多出三位繼承人,應該沒什麼影響,多出三人分遺產,只能多扣除一三五萬元扣除額,可少繳稅六十七.五萬元稅款,王家是否會為了數十萬元稅額而申報更正,恐怕是個很大的問號。

法官在判決書中指明,王永慶為經營之神,富可敵國,但羅氏姊弟因父母感情問題,不能享受父親疼愛,隨母親嫁入羅家,改變了一生命運,無法與王家子女享相同待遇,只能與王永慶私下往來,接受有限父愛及協助,所承受的痛苦、難堪,豈是王文洋等王家子女所能體會,想認祖歸宗,為人之常情。

判決書指出,依據羅文源表哥林兆勳、王永慶秘書涂愛玲、王永慶堂兄王溪圳等證人證詞,羅氏姊弟出生時,王永慶曾送林明珠金塊、人參,且王永慶曾與羅氏姊弟吃飯,王永慶與羅雪映合照時,更露出「難得微笑」,羅文源更可隨時見到王永慶,父子往來近卅年。

涂愛玲更證稱,王永慶過世後,她依台塑總管理處總經理楊兆麟指示,安排羅雪貞、羅雪映見王永慶遺體,涂愛玲強調,一般人是不可能見到,連她自己也沒看過。

羅文源找來曾與母親林明珠同住的表哥林兆勳及同鄉邱來春作證,林某證稱,林明珠四十一年間與王永慶交往後,生下三姊弟,王永慶每月會去看子女,後來王永慶與李寶珠交往,李也懷孕,兩人大吵後於四十九年分手,三子女則因林明珠嫁給羅景祺改姓羅。

王永慶過世後,羅氏姊弟控告王永慶大房元配王月蘭及王家子女王文洋等共十人,請求「生父死亡後認領」,王家人主張,羅氏姊弟即便是王永慶骨肉,但由羅景祺認收養時,與王永慶的親子關係就終止,並拒絕驗DNA。

法官︰長相、神韻神似

法官認為,雖無法從DNA判斷,但羅文源無論長相、神韻均與王永慶、王文洋十分神似,王文洋也不否認羅文源是王永慶兒子,依據涂愛玲等人證詞,也可證明王永慶曾撫育羅氏姊弟,羅氏姊弟與羅景祺的收養關係也由法院判決終止,判決羅氏姊弟與王永慶間「親子關係存在」;仍可上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21/today-e6.htm

2012-11-08 L6: 「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不利賈靜雯

高二上公民
趙靖宇

賈靜雯爭女官司還未了,離婚官司又打了起來,女兒的爸孫志浩提出「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要賈靜雯給他二千六百萬,影劇圈的朋友們紛紛出來嗆男方:「從沒聽過男的跟女的要錢!」

「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這個名詞曾被大幅報導過,如果大家還有記憶,是在2003年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猝世時,所有資產合計高達160億元,溫夫人就是採用了民法裡的「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主張遺產一半應分配給她,剩下一半才課稅,此個案可說轟動一時。

從溫世仁到賈靜雯,讓我有點感慨,男生女生愛的死法活來,決定結合在一起,共組家庭,當牧師宣讀結婚誓言,兩人不論生老病死,不離不棄,永遠守護對方時,有誰想到兩人的資產要分什麼彼此?

我來幫各姐妹們研究一下「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幾個重點,我們的民法規定如果結婚時沒有約定財產處理方式(可以去法院辦手續,約定為夫妻財產共有制或是分開制),兩人的財產依法為法定財產制。

只有在法定財產制之下,才可以使用「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當夫妻離婚、一方死亡等狀況,夫或妻現存的婚後財產,扣除其在婚姻關係存續中所負債後,剩餘財產的差額要平均分配。

我也有朋友好幾年前離婚,老公鬧外遇又家暴,只求早點拿到離婚證書,房子車子都不要,男方只給了一百萬,她補了差額,訂了一部賓士作離婚紀念。

原本想賈靜雯的前夫或是名人的離婚官司早點把「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拿出來吵,說不定我的朋友可以打官司分到一半房產。

可是各位大老婆們要注意,我發現「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的重點之一是要扣除負債之後才能分配,如果男方的房子還在付貸款,或是外面還有其他借款,財產扣除債務雖有剩,就算分到一點剩餘財產,可是老公的債權人有權利跑來跟妳要錢,這樣還是別分的好。

妳一定覺得很不甘心,當年大家一同努力經營家庭,如今老公變心不要妳,想要分一點財產還不見得分的到,尤其一般養家活口的都是老公,很多老婆在家相夫教子,根本搞不清楚老公的財務狀況。

還有更糟的,財產是無償取得,例如父母贈與或是繼承,是不包含在剩餘財產的範圍之中,賈靜雯的問題來了,孫志浩來這一招要跟賈分剩餘財產應是有備而來。

照蘋果日報的分析,孫家各地都有房產,包括當時賈靜雯住的新房,但這些房產若是孫志浩父母所有,或是孫的父母買給他,貸款也是由父母支付,房產屬於無償取得,那麼孫志浩的房產可不必拿來分配。

孫自稱在自家集團上班,月薪僅三萬多,一年收入只有四十萬,報紙寫賈靜雯在台灣、上海名下有房子,婚後依舊拍戲賺錢,資產估算上億,孫志浩「理所當然」向收入較多的賈靜雯要求執行「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

妳可能跟賈靜雯一樣「好命」嫁入豪門,或者仍在幻想嫁入豪門,賈靜雯的故事告訴我們,有錢人真的想的跟我們不一樣!

我不是法律人,看到民法說明夫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財產增加是夫妻共同努力、貢獻之結果,故賦予夫妻因協力所得剩餘財產平均分配的權利,但這些法律條文似乎無法保障為家庭任勞任怨付出青春的婦女同胞。

賈靜雯,我不知道法律能保障妳什麼?妳說的真好,婚姻及家庭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孩子更不是父母的財產,同樣身為孩子的母親,我衷心期待妳早日得到「母親的公道」!

http://www.nownews.com/2010/06/09/390-2612447.htm

2012-11-07 L4: 第1講-正義:一場思辨之旅-Michael Sandel

高一上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sHHa4ETr2jE[/flash]

2012-11-02 L5: 管轄恆定原則

高二上公民

國家機關組織以法律規定, 機關組織必有權限職掌、任務分配;政府行政權限、事務屬何機關管轄,原屬恆定不變,此法理稱為「管轄恆定原則」。例如「事物管 轄」,教育部事務不能請內政部警政署去處理;「地域管轄」,每個行政機關都有區域管轄權,此統稱為「管轄恆定原則」,即自己的事務、 區域要自己管轄。

2012-11-02 L5: 不能沒有你

高二上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ZtN-9drBH9c[/flash]

2012-11-02 L3: 2006-7-4 公共電視報導「關愛之家」與「身心障礙者」受社區歧視的新 ... ...

高一上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v=G5CQcK4VgH8&NR=1[/flash]

2012-11-02 L5: 測驗卷L5 Q19不能沒有你 黑與白的辛酸淚

高二上公民
 
不能沒有你 黑與白的辛酸淚
張倩瑋
2008/11/27 第662期
改編自「跳天橋」事件的電影【不能沒有你】,將那段父女的辛酸故事呈現在大螢幕前,導演以黑白電影手法,凸顯這個找不到色彩的故事,更顯悲淒與沉重,讓不少人掉下眼淚。

德國導演溫德斯曾說過,「每一張圖片都可以是每一部電影的第一顆鏡頭」,於是就在一張新聞照片的撼動下,電影【不能沒有你】誕生了,以真實的新聞事件為故事主軸,描述台灣政府對於勞動弱勢者的漠視,也訴說父女間難以割捨的親情。


父攜女跳天橋  新聞台大放送


故事發生在二○○三年四月十一日下午兩點,「一名來自高雄三十八歲的李姓失業男子,抱著女兒在台北火車站前的天橋上,作勢要往下跳。那名男子坐在天橋欄杆上以美工刀割腕,身上血跡斑斑......」,還記得嗎?這個曾經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事件,在新聞台以SNG的現場連線報導下,讓跳天橋事件一度成為家喻戶曉關注的議題。但隨著被大量消費的新聞一一發生後,那位抱著女兒跳天橋的男子,終究被人們遺忘在喧囂的政治鬥爭與腥羶八卦的新聞事件中。


這段真實事件,在編劇陳文彬的筆下成了一部寫實的電影劇本。那是他兒子剛出生的那一天,他坐在醫院的病床前,念了報上關於這個新聞事件的報導給他太太聽,同時也看到了同一條新聞的相關照片—「眼看男子從天橋躍下的瞬間」,那是一張令人心神一驚的震撼,當下陳文彬滿是疑惑、又不解,怎麼會有父親會帶女兒跳天橋?


有印象的人或許還記得當年的這起事件,由於男子與警方在天橋上僵持好長一段時間,新聞台的SNG車便長時段的實況轉播,將當時駭人的影像瞬間傳送到台灣各處。於是,有人在家庭餐桌上邊吃著午餐邊等待著結果,有人端著便當站在戶外電視牆討論著,有人在自助餐館的電視機前佇立許久,緊張刺激的社會新聞,突然之間成了人們碰面互相討論的話題。


不能沒有你  道盡底層辛酸 


其實每個小人物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卻又深深打動人心的故事,改編自「跳天橋」事件的電影【不能沒有你】將那段父女的辛酸故事呈現在大螢幕前。故事大綱大約是這樣的,一名來自高雄旗津漁村的中年男子,教育程度不高的他,在旗津海岸邊受雇做著抽取貨輪油污與焊修、拆卸廢棄輪船的工作。七年前他與同居女友生下女兒後,女友隨即不告而別,並讓他成為獨自撫養女兒長大的單親爸爸。


只是隨著女兒長大、入學問題到來,面臨到辦理戶籍登記的現狀也緊逼他而來。其實並非父親不願幫女兒辦理入籍,而是在他辦理入籍登記時才發現,原來同居女友早有結婚登記。依相關戶籍法規規定,女兒的父親登記必須是同居女友在結婚登記欄裡的那名陌生男子。


但女兒的母親早已不知去向,他更不願、也沒有能力找出那個素未謀面的女友丈夫來協調辦理女兒的戶籍問題。就這樣,現實又繁雜的法令問題逼使這對父女可能被社會局情形介入,遭遇骨肉分離的窘境。


無助的父親在朋友建議下,騎著機車到台北市找立委陳情。他找到立委,也順利的接受立委安排回去高雄找一位陳專員協助,沒想到回到高雄後,不但找不著陳專員,且戶政事務所的公務員依舊堅持依法行事,無助的父親再度騎上機車來到台北。再度到台北後,見不到當初答應協助他的立委,連原本熱絡握著他手的警政署戶口組組長,也避不見面。


他拿著DNA證明書想到總統府去陳情,卻在還沒接近那棟建築物前,就被年輕的便衣憲兵架走。隨著台北的人聲喧囂中,一輛輛的SNG車紛紛駛近。父親在極度無助之下,在天橋上準備跳下,一手拿著美工刀在攝影機前狠狠割腕,一面狂呼大叫著「社會不公」,最終父親被判刑入獄,女兒也被社工人員帶到寄養家庭安置。


黑白影像呈現  觀眾感動掉淚


兩年後父親假釋出獄,因為有著挾持女兒跳天橋的前科,社會局並不同意將女兒交還給他扶養。但離開父親的女兒,在寄養家庭的生活並不順利,完全把自己封鎖起來,不與人互動溝通。換了四個寄養家庭,也成了社會局列管的重點輔導對象。


有趣的是,在拍這部電影的當下,導演戴立忍選擇了以黑白電影的呈現手法,來拍攝這部影片,他說,那是因為他找不到屬於這個故事的色彩,所以他保留了黑白色調,讓觀眾自己去填上色彩,而黑白色調,天空中厚重的雲朵更讓這部電影、這個故事更顯得悲淒與沉重,不少人因此掉下了眼淚。透過電影。戴立忍只想傳達出一種最簡單的情感,卻遇到法律時候、遇到人為制度時確實那麼的脆弱。


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片中在社會局與社工接觸,與學校老師接觸,或著是任何有權利在處理類似事件的人,有很大的反思,當父親在為了女兒戶籍奔忙時,心中所產生的壓力與焦慮感,會讓人有負面情緒的產生,或許才讓那父親在無計可施之下,想要抱著女兒以死明志。


陳文彬回想起自己在讀到這則新聞時,不禁流下淚來,剛當上父親的他,為新聞主角中的父親感動,覺得這位父親非常的偉大。而當他在和戴立忍討論劇本時,同為戲中男主角的陳文彬感到壓力很大的,也正是演與社會局互動的那場戲,不過在演完戲後,陳文彬說,「在演戲的過程中,我才真正學會怎麼做一個父親。」


不受外人打擾  才是幸福結局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587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