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筷子文化
u 中國的筷子較長較厚重:中國大家族文化深厚,吃飯是大家圍坐在大圓桌上,常用筷子夾菜吃飯。為了能夠著離自己桌子遠的盤子,筷子就要做得長一些。同時,因為中國菜烹煮多用油炒的,比較油滑不好夾,故多以木質筷子為主。
u 禁忌:
1.
用餐過程中桌面上不能擺放長短不一的筷子,有「三長兩短」即死亡的寓意。
2.
不可用筷子敲打碗盤,民間有「敲碗敲筷子,討吃一輩子」的說法,寓意著「貧窮」。
u 其他意義:中國的筷子較粗也較長,上方下圓,意味中國人「天圓地方」的世界觀。
日本的筷子文化
u 日本的筷子較短,且多用木筷子:因國家全土被大海包圍,故主食裡有大量海產品。為了剔除魚刺,故筷子頭要做得尖一些,這樣才好剔,由此而設計了專門吃日本料理的筷子。此外,日本人重視自己與他人的空間劃分,和食1人1桌,自己吃自己桌上的定食。
u 禁忌:日本筷子的禁忌很多,主要是因為日本人的繁文縟節較多。在日本,不管任何原因,都不能把筷子插入飯碗裡離開,因為這是不祥的徵兆,也不能用筷子夾菜給對方。和日本朋友用餐,一定要特別小心,千萬不要打破了他們的禁忌。
u 其他意義:按照日本人的說法,日本料理是「從筷子開始、以筷子結束」。日本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用餐「專筷」,是絕不可混用的。吃的都是定食,也沒有互相夾菜的習慣。
韓國的筷子文化
u 韓國的筷子是中等長度的鐵製筷子,造型是扁平的長方體:
1.
韓國料理以湯類為主,被湯水沾濕的筷子在韓國人眼裡是不太衛生的,故用鐵製筷子。
2.
為了方便撕開泡菜,筷子的形狀做得稍微扁薄一些。
3.
韓國人傳統飲食習慣會將飯菜放在小桌子後再端至客廳食用,在搬桌子的過程中,扁平狀的筷子較不容易滾動。
4.
另有一種說法,韓國是屬於大男人主義,當男人生氣翻桌時,筷子較不會滾太遠。
u 禁忌:在韓國,捧碗吃飯是要飯的意思,所以韓國人吃飯從不端起碗來,而是以筷撮起碗中飯進食。
u 其他意義:
1.
韓國家庭吃飯會吃得熱火朝天親情四溢,倒是與中國人很近似。
2.
韓國筷子細小又重,長度界於中日之間,既可以夾起豆子又可以在小碟子裡面撕開泡菜。韓國人吃飯的時候,除了米飯和湯,其它全都用筷子。
一、報名資格:本校七~九年級同學,每班不得超過二名
二、報名方式:以班級為單位將報名表由地理科小老師收齊後交給各班地理老師
三、報名期限:5月18日中午以前
四、比賽獎勵:優勝-獲嘉獎2支、獎狀乙張
佳作-獲嘉獎1支、獎狀乙張得獎者數量視情況而定
五、比賽時間:5月30日(一)中午12:35~13:25 (視報名人數,屆時微調當天比賽節次)
(請參賽者務必準時參加,並事先向導師及風紀股長報備)
六、比賽地點:4F社會領域教室
七、評分標準:地圖內容(60%)、色彩(30%)、臺風(10%)
八、說明:
1.
在繳交期限內向該班地理老師索取指定用紙繪製主題地圖,並在5/20日前繳交至該班地理老師,並於比賽時間至比賽地點上臺說明與介紹地圖繪製概念1-2分鐘。
2.
七年級以臺灣地圖為主,亦可挑戰世界地圖;八、九年級限世界地圖。
二仁溪從人人掩鼻卻步的「黑龍江」,蛻變成西南沿海彈塗魚數量最多的河川,除汙染河段已從92%已降至14.2%,日前更發現有54種魚類,還能捕捉草蝦與鰻苗;「二仁溪是台灣最戲劇性的河川」,李孟諺說,二仁溪的蛻變,是台灣值得記錄的歷史,水上博物館無疑是最佳標的。
李孟諺指出,漂浮島的概念由溼盟提出,構想來自奧地利格拉茲「墨爾河之島」,與水域生態共處,考量港尾溝溪滯洪池的面積近10公頃,範圍大、安全無虞,在此打造特色建築物,提供場域讓人走進來認識二仁溪,很有意義,初估經費約需2000多萬元,將向中央爭取經費。
溼盟與市府目前選定於二仁溪流域教育中心的港尾溝溪滯洪池作為營造據點,計畫打造二仁溪故事館,設計概念結合兼具機能保水、休閒遊憩與生態教育等功能,昨天下午啟用,展現政府與民間合作推動水質改善的成果。【取自中時電子報】
有近4億人口,分散於東南亞及太平洋諸島的南島語族起源向來眾說紛紜。主持中央研究院「南科考古計畫」的院士臧振華及李匡悌探索20年,發掘出南台灣最大的考古遺址、「台灣第一米」、「第一狗」及百萬件文物,也間接否定南島語族源自東南亞的推論。研究於2015年12月在「世界考古論壇‧上海」中獲得「田野考古發現獎」。
聯合報導,該論壇在上海舉辦,來自世界的93項考古計畫提名,我與中國各獲1項田野考古發現獎,其他得獎國家包括英、美、義、法、俄等。臧振華指出,此次得獎深具意義,證明台灣雖是小島,考古成果也能受到世界關注。
1995年,國科會準備開發台南科學園區時,意外發現地層中有古代人類遺骸與遺物。國科會找來臧振華進行考古評估,決定採兼顧文資保護與工程開發的模式──即南科施工時請考古專家全面監看,若挖到遺址便要變更設計、避開遺址。
蘋果報導,南科考古計畫於1996年12月啟動,在南科及其周邊地區將近3000公頃的土地上,前後進行了5個階段的搶救工作,總計發現了58處考古遺址,並在其中34處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發掘總面積達12 萬多平方公尺。出土的考古遺物與遺跡,數量龐大、類別繁多。
在遺物方面,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角器、鐵器、銅器及玻璃器等文化遺物,以及植物種子和動物骨骸等生態遺物,總數達到數百萬件。遺跡方面,主要包括墓葬、建築遺存、溝渠和灰坑等,其中墓葬數目高達2000具以上。時間橫跨距今3百至近5千年前,涵蓋6個時期的文化。
中時報導,臧振華也指出,有近4億人口的南島與民族,過去起源眾說紛紜,一說源自東南亞,一說源自中國東南海域。而南科遺址出土文物,與6000多年前福建以南、海南島以北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許多相同文化脈絡,例如都住在沙丘上、屋型為高腳屋,陶器、石器風格也類似。
聯合報導,南科考古也發現上萬顆的小米,臧振華指出,這些被火燒過的小米,已經碳化才能保存至今,這次使用浮選法先把泥土浸泡水中,讓植物性材料浮上水面,再經曬乾後整理;這也是台灣最早發現小米的地點,證實當時已經會烹飪、並把小米當成日常生活使用,才會在垃圾堆裡用火燒掉。
中央社報導,臧振華表示,南科考古支持了南島語族源自中國沿海,有更強的證據,應可否定源自更南邊馬來西亞等地的說法。
不過,過去學界「出台灣說」,主要認為南島語族都是透過台灣當跳板,再往南傳到菲律賓、印尼等地。臧振華卻主張「源頭是單點,多路線傳播」,從中國沿海開始,南島語族有一批先到台灣,也可能有一批沿陸路南下到越南再跨海,呈現多路線傳播。
臧也透露,台灣原住民泰雅族與南科考古遺址發現的人種相似,但缺乏進一步證據。去年底中研院已把顳骨(耳朵旁的骨頭)送往國外做DNA鑑定,預計半年後會有結果,可望解開台灣原住民起源的謎團。
http://world.yam.com/post.php?id=4984
最近,美國民主黨候選人在電視辯論上大讚北歐國家,表示美國應該好好學習,不過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統計,北歐國家的負債比例可是比美國還高出許多。
北歐棒呆了
The Local、QUARTZ、《波士頓環球報》綜合報導,近日,美國大選最火熱的議題聚焦在美國該不該學北歐國家,一切都要從上個月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和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電視辯論說起...
當時,桑德斯被問到自稱為社會主義者的他憑什麼可以入主白宮,他給了一貫的回答:「社會主義對斯堪地那維亞國家來說棒得不得了,美國應該效法他們。」桑德斯說:「我們應該效法像丹麥、瑞典和挪威這類國家,學學他們為勞工做的事。」
而當主持人轉向希拉蕊時,希拉蕊同意美國得「拯救資本主義本身」,並稱讚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很棒,甚至脫口而出:「我愛丹麥!」而這也是全場辯論中唯一出現「愛」這個字眼的時刻。
首相澆冷水:丹麥才不是計畫經濟
但是,丹麥真的是因為社會主義才這麼繁榮嗎?上個月底,丹麥首相拉斯穆森(Lars Løkke Rasmussen)出訪美國時很不給面子地澆了桑德斯一頭冷水,他說桑德斯搞錯了幾件事。
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說:「我知道美國有人把北歐模式跟某種社會主義連在一起,因此我想要澄清一件事,丹麥跟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差遠了,丹麥是市場經濟。」
「北歐模式是一種為人民提供高度安全感的社會福利國模式,但北歐模式同時也是種成功的市場經濟模式,給人很多自由去追尋夢想,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接近完美的國家
此外,面對丹麥突然成了美國大選的政治焦點,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補充道:「丹麥當然不是個完美個國家,但或許已經接近完美。」拉斯穆森表示,像丹麥擴張的社會福利國概念,包含免費的健康照護、失業補助金、一年的育嬰假還有免費的教育等都是許多國家稱羨的優點。
北歐家庭負債多
但是,北歐國家不是天堂,就像其他國家一樣,北歐國家有他們自己的煩惱和弱點。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去年的統計數據,北歐家庭比看起來揮霍無度的美國家庭負債比率更高。
稅重得嚇死人
不過,要享受這些福利就得繳重得不得了的稅。拉斯穆森提到,丹麥最高稅率將近 60%:「我們有 25%的營業稅,和汽車有關的稅更高達 180%。整體來說,丹麥稅收將近國家收入的一半,反觀美國大約是 25%,相當不一樣。」
靠資本主義脫貧
其實,給世人社會主義印象的北歐國家過去非常窮,是靠著資本主義才慢慢脫貧。瑞典學者沙南達吉(Nima Sanandaji)在他的著作《斯堪地那維亞不是例外》(暫譯,Scandinavian
Unexceptionalism)中寫到,北歐國家的繁榮是奠基在「某段時期實施自由市場政策、徵收中度或低度的稅還有限制國家干涉經濟。」
瑞典政府放手 經濟快速成長
舉例來說,19世紀瑞典很窮,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堆瑞典人當時要移民到美國。1870年左右,瑞典政府放手讓企業自由改革。蓬勃發展的資本主義取代了先前的土地制度,瑞典開始變得富有。沙南達吉指出,「財產權、自由市場還有法律以及大量教育程度高的工程師和企業家」讓瑞典「經歷了過去未曾有過的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事實上,從 1870年到 1936年間,瑞典是工業化國家中成長率最高的國家,一直到 1960年代和 1970年代初期稅賦才開始變重,福利支出開始擴張,人們創業開始受挫。
而《時代雜誌》(Time)1976年的報導提到,瑞典深陷犯罪、毒品、福利依賴還有官僚主義的深淵。成功的瑞典人像是大牌影星英格麗褒曼(Ingmar Bergman)等紛紛逃離瑞典避開嚇死人的重稅,越來越多人在問:「烏托邦崩壞了嗎?」
社會主義「大失敗」
從排名中可見一斑。根據人均國內生產毛額來計算,1975年瑞典是全球第四富有的國家,不過到了 1993年瑞典掉到了第 14名。套一句瑞典學者沙南達吉的話,瑞典人開始覺得社會主義的種種作為是個「大失敗」。丹麥也遭遇類似的困境,優渥的福利被濫用,工作倫理被侵蝕。在上一次的大選,丹麥人讓右派政黨上台執政就是希望可以扭轉頹勢。
文化才是成功關鍵
總而言之,《波士頓環球報》指出北歐國家成功的關鍵不在社會主義,而是他們的文化。北歐社會充滿了信任和包容,廣泛的平等倫理,此外,強調工作和責任、守法等都是深植在北歐文化中好幾百年的優良傳統。
十月 03, 2014 國家地理雜誌
位於中亞的鹹海曾經是世界第四大湖,但一直在縮小中,最近更抵達新低點,原因是數十年來的灌溉用水引流,以及最近的一次乾旱。美國航太總署(NASA)本週發布的衛星影像顯示,這座淡水湖的東部水域現在已經滴水不剩了。
西密西根大學榮譽地理學者與鹹海專家菲利浦‧米克林(Philip Micklin)在針對鹹海東部水域的發言中指出。(鹹海乾涸後的景象)「這很可能是這裡六百年來首度完全乾涸,上一次是中世紀時因為阿姆河被引流至裏海而導致的乾化。」
由NASA測地衛星(Terra satellite)在8月攝製、並於本週二發布的一張影像中,鹹海少了東半邊,與2000年8月25日拍攝的影像有顯著差異。
鹹海其實是一座淡水湖,面積曾一度廣達6萬7300平方公里。長久以來鹹海都被繁榮的城鎮環繞,豐富的物產孕育了利潤豐厚的毛皮業與蓬勃的漁業,提供了4萬個工作機會並且為蘇聯提供了六分之一的漁獲。
曾經,流入鹹海的是中亞最浩瀚的二條河流:阿姆河(Amu Darya )與錫爾河(Syr Darya)。但是在1960年代,蘇聯工程師決定要讓廣袤的乾草原變得蒼翠繁茂,因此他們建造了一套巨大的灌溉系統,包括總長3萬2000公里的水道、45座水壩和超過80座水庫,全都為了灌溉哈薩克與烏茲別克境內廣大的棉花與小麥田。
然而這套系統東漏西漏,也缺乏效率,於是兩條大河最後只剩下細細水流。在後來的幾十年中,鹹海縮小成幾座小湖,加起來的水量只有原來那座大湖的十分之一,含鹽量也因為蒸發作用而高得多。
過去數十年來的乾化造成數百萬隻魚死亡,湖岸後退到離城鎮數公里遠,而僅存的居民飽受沙塵暴所苦,裡面還含有當地的工業化農業與武器測試所產生的有毒殘留物。(對照集:消失的鹹海)
到了2000年,鹹海已經分成哈薩克境內的北鹹海(小鹹海)與烏茲別克境內的南鹹海(大鹹海)。南鹹海又分裂為西葉與東葉。南鹹海的東葉在2009年幾乎乾涸,但在2010年又因為雨量增加而水量回升。
米克林指出,最近的乾化是因為河水持續被引為灌溉用水,而帕米爾山脈的落雨和降雪變少,也影響了流入阿姆河的逕流。
由世界銀行贊助的水壩與復原計畫於2005年在哈薩克啟動,目標是改善錫爾河的健康,並增加流入北鹹海的水量。從那時起,水位已見上升,鹽度也減少了。
不過米克林說,他預期鹹海東部水域的週期性乾涸還會「持續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