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 us (06)505-2916 . FAX(06)-5052917

2014-05-07 第5次模考 Q29 框架效果

高三下公民

是否可能框限閱聽人對新聞事件的認知方向,以及框架的過程為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討論這一種框架效果時,不可避免地也將涉及另外兩種框架的意義。例如,要探討框架的心理效果,必須先對新聞的結構有一透徹了解,對於新聞如何同時表現和限制真實,有一深入的剖析,才能進一步透視新聞的框架效果,在哪些環結上產生了效果。其次,閱讀是新聞與閱聽人知識互動的過程。因此,閱聽人的主觀框架無疑成為新聞框架效果的一個重要變數,在研究時也必須加以考慮。

2014-05-07 第5次模考 Q27 依賴理論

高三下公民

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或稱作依賴學派(Dependency School),是1960年代晚期由拉丁美洲學者所提出的一套國際關係發展經濟學理論。它將世界劃分為先進的中心國家與較落後的邊陲國家,後者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使之受到中心國的盤剝,故得不到發展,或產生腐敗等弊病。

關於中心/邊陲的界定,其間的機制與效應等問題,學界至今沒有定論,不過依賴理論的各流派中仍有共通的幾個命題,簡述如下:

  • 世界分成中心國家邊陲國家伊曼紐·沃勒斯坦還進一步引入半邊陲國家的概念。
  • 中心由工業國家構成,邊陲國家則向中心國家出口原料,並從事勞力密集產業為主。
  • 邊陲之所以為邊陲,並非因為它是工業化浪潮的後進者(這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主張),而是在世界市場上受到制約所致,外力包括跨國企業、國際組織(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等等代表中心國家利益的力量。
  • 因此邊陲國家的落後源自上述不平等的依賴關係,中心國家則賴此關係維持較高的工資及貿易利益,並減弱國內的階級矛盾。

準此,依賴理論對窮國開出的藥方是走自主發展之路、節制外資,並根據國民的真正需求調整產業結構(例如許多窮國大量出口農產品,人民卻有營養不足的問題)。部份學者更呼籲以社會革命出離依賴。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E%9D%E8%B3%B4%E7%90%86%E8%AB%96

2014-05-07 第5次模考 Q21 第三波民主化

高三下公民

政治學上,第三波這個詞專門用於指稱1970年代以來席捲全球的民主化浪潮,由塞繆爾·菲利普斯·亨廷頓在《第三波:20世紀後期的民主化浪潮》中闡述了這個概念

亨廷頓在《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書中觀點,世界上大致歷經了三波民主化浪潮:

所謂的「第三波」是相對於發生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的第一次民主化浪潮,有30多個國家建立了民主制度;以及發生於二戰後1943-1962年之間的第二次民主化浪潮,許多殖民國家獨立,50多個國家建立了民主制度。第三次民主浪潮的標誌性事件是1974年伊比利半島葡萄牙發生軍事政變,結束了獨裁政權,民眾帶著康乃馨上街,成為1974年的康乃馨革命西班牙強人佛朗哥元帥在次年離世後,回歸君主立憲卡洛斯國王逐漸交出政治實權。

2014-05-07 第5次模考 Q5 修復式正義

高三下公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F%AE%E5%BE%A9%E5%BC%8F%E6%AD%A3%E7%BE%A9
修復式正義英語Restorative Justice。或譯:修復式司法)基於「和平創建」(英語peace-making)的思維,主張處理犯罪事件不應只從法律觀點,而是也應從「社會衝突」、「人際關係間的衝突」觀點來解決犯罪事件。強調「社會關係」的修復,亦即,當事者的權利、尊嚴應得到滿足,個人、團體與社區已損壞的關係亦得到應有的修復。換言之,社會復歸不只加害人,連同被害者及社區均需復歸的刑事政策理念--在國家制度保障下,透過任一方都不吃虧的程序,讓各方當事人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起源

大約自1970年代中葉開始,一些司法人員和被害者團體開始注意到被害人於傳統的刑事訴訟中不被重視的境況,只是個被傳喚來作證的證人。為了促使被害人及其家屬的傷痛被國家重視,為了讓犯人認識他造成怎樣的傷害,給犯人道歉或彌補的機會,所以在加拿大紐西蘭等地開始仿傚當地原住民的風俗,試行修復式正義

第一個個案1974年出現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是兩名少年犯的案件。一位與當地原住民熟絡的少年觀護人覺得印地安人的習俗值得效法,於是他請求法官在判決之前給他一些時間,讓他去調解被告與被害人的關係,讓被害人有機會向被告陳述他受到什麼樣的傷害,希望對案件怎樣處理。出乎意料的是,被害人們大多表示希望由這兩位少年做出彌補,而不要判刑關他們。被告因此有機會在瞭解自己造成的損害之後對被害人道歉,並執行雙方同意的彌補方案。這個試驗性的做法,很快變成加拿大的「被害人-犯人-調解計畫」(英語Victim-Offender Reconciliation Programs (VORPs)德語Opfer-Täter-Ausgleich (OTA)[1]

紐西蘭1989年通過的「兒童、年青人及家庭法案」(英語Children, Young Persons, and Their Families Act),則是第一個將修復式正義立法的國家。這是有別於將重點置於犯人身上的應報理論預防理論,開始重視被害人的刑事司法新模式。[2]

澳洲的犯罪學家約翰·布萊特懷特是當世提倡修復性司法的代表人物

2014-05-07 第5次模考Q6 第四代人權

高三下公民

 一般而言,近代人權可分為四個世代:第一代人權為「公民及政治權利」(從十六、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主要為人民反抗君主壓迫,要求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平等、生存、財產保護諸權利。第二代人權為「經濟及社會人權」(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將範圍擴大至工作權、經濟權、社會福利權、勞動人權、組織工會、醫療保健、教育訓練等。第三代人權以「族群、社會自決與宗教自由」為主,(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以迄於兩世界大戰後)。第四代人權為「新興人權」(從二次世界大戰後迄今),包括社會權、環境權、抵抗權、隱私權、資訊權等。

第四代人權:多元人權、普遍人權 嚴格說來,第四代人權是很難界定其名稱及範圍的。有些 學者將其併入第三代,如法國 Vasak 稱為集體的連帶關係權 利:族群權、和平全、發展權、衛生環境權、人類共同遺產權。

2014-03-10 高三下第一次模考Q9:立法院修正「地方制度法」賦予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實施自治之法源 ...

高三下公民
立法院修正「地方制度法」賦予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實施自治之法源依據及權限 2014-01-14 發言人室

立法院於今(14)日三讀通過「地方制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修正重點包括增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實施自治的法源及其配套規定、劃一地方自治規則的備查程序,以及明確規範地方民選行政首長連選得連任1屆等規定。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非常感謝立法院朝野政黨對地方制度法修法的支持,除了進一步保障原住民族參政權之外,也使得地方制度法制更為健全完善。

內政部表示,99年12月25日縣市改制直轄市後,原屬山地鄉的臺北縣烏來鄉、臺中縣和平鄉、高雄縣茂林鄉、桃源鄉及那瑪夏鄉改制為區,依法不再實施自治。為落實保障原住民族政治參與的精神,並積極回應原住民社會意見,內政部經多次會商相關部會及各直轄市政府,提出地方制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讓上述5個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及將於今(103)年12月25日隨桃園縣改制直轄市而改制為區的復興鄉,具有實施自治的法源依據,以辦理其區長及區民代表選舉,並享有相關地方自治權限。

另外,鑑於現行地方制度法對於地方民選行政首長連選得連任1次之規定,與實務上選舉是以「屆」作為區別有所不同,為了避免法律在適用時可能產生疑義,本次立法院也三讀通過地方制度法第55條至第57條,明確規定地方民選行政首長每屆任期4年,連選得連任1屆。

最後內政部表示,雖然本次地方制度法修正條文已賦予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實施自治的法源依據,但如果要配合今年底7合1的選舉時程,同時辦理山地原住民區區長及區民代表選舉,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及政治獻金法修正草案仍應儘速完成修法,使直轄市選舉委員會辦理山地原住民區區長及區民代表選舉及擬參選人收受政治獻金有其法源依據。上開2法的修正草案行政院已於去(102)年12月19日送請立法院審議,仍請立法委員支持該2法修正草案儘速完成三讀,使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自治的配套法案更為完善。

http://www.moi.gov.tw/dca/01news_001.aspx?sn=8051


2013-05-01 L4:海耶克大戰凱因斯(Fear the boom and bust完整精確中文版)第一回 ... ...

高三下公民
凱因斯(Keynes)和海耶克(Hayek)是兩位偉大的經濟學者。這部影片的作者將兩人主張的經濟學理論加以比較,並跨越時空將兩人搬上拳擊擂台較勁。
⋯⋯
這一系列淺顯易懂且趣味度爆表的經濟學饒舌歌曲影片,也被許多教育機構採用做為教材,想學經濟學的你千萬不能錯過!

凱因斯主張「政府管制消費(top down model)」,認為政府支出會帶動經濟發展,解決不景氣問題;海耶克則不以為然,他主張「自由市場經濟(bottom up model)」,認為應該由人民自己管制、自主消費,讓市場自動均衡,才能安然度過蕭條時期。不同理論竟讓當年兩人面對天差地遠的待遇,知道為什麼嗎?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DmaE8R9aLEM&feature=watch_response_rev[/flash]

2013-04-17 L6: Money As Debt(借貸生錢) 中文字幕版1

高三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zbKRM30Zxnc&list=PLHtTwfXR9KiHKNSvkSHxULsKTCmJr2DmN[/flash]

2013-04-17 L6: 甚麼是標會 .

高三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4UJzuYlpoaA[/flash]

2013-04-17 L4:頑主

高三下公民
劇情概要

本片描述了80年代後期中國北京的三名年輕人的故事。三名無業青年,本著"替人排優、替人解難、替人受過"的宗旨,成立了一個3T公司。本想著誠心為別人辦事,卻不想遭遇到了社會上各色人等,演繹了一出出荒誕不經啼笑皆非的故事,在體驗了種種骨鯁在喉的辛酸後,也只能關門歇業。[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VeTjeWyx5ag[/flash]

 影片特色

<頑主>堪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娛樂電影新時代的揭幕之作[1]。影片用各種誇張,荒誕的手法描繪了80年代後期中國都市裡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並且用戲謔的口吻對那些看似道貌岸然的人和事進行了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