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次修憲要點
修憲次別 |
修憲要旨 |
影響 |
第一次 (1991.4) |
1.決定改選第二屆中央民意代表 (野百合運動-推翻萬年國會) 2.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並終止動員戡亂時期。 |
◎中央民代定期改選落實國民主權 |
第二次 (1992.5) |
1.總統與國民大會代表任期改為四年 2.司法院設憲法法庭 3.監察院非民意機關、監察委員非民意代表 4.落實地方自治法制化,省長及北高市長民選。
|
◎(三國會=>雙國會) |
第三次 (1994.7) |
1.總統由公民直接選舉 2.行政院長副署權範圍縮小 |
◎傾向總統制 |
第四次 (1997.7) |
1.取消立法院閣揆任命同意權 2.行政、立法兩院得以不信任投票與解散權相互對抗 3.台灣省虛級化,省政府為行政院派出機關 |
◎又傾向內閣制 |
第五次 (1999.9) |
1.國大代表依附於立法委員選舉,依政黨比例代表制產生,延長第三屆國大代表與第四屆立委任期 2.加強原住民與軍人保障 |
◎釋字499號宣告違憲,本次修憲失效 |
第六次 (2000.4) |
1.國民大會職權縮減,以立法院發動為前提 2.立法院職權擴增,掌握修憲主動權 |
◎國民大會功能減退,單一國會浮現 ◎雙國會=>單一國會 |
第七次 (2005.6) |
1.立法委員人數減半,225人→113人,任期四年,以「單一選區兩票制」產生 2.修憲案、領土變更案由立法院提案,公民複決 3.總統、副總統彈劾案,由立法院提議,司法院大法官審理。 |
◎單一國會確定 ◎憲法法庭功能擴大 |
政治學的分析架構
系統理論模型系伊斯頓 ( D. Easton ) 最早提出,它提示我們思維公共政策的另一種方向。
系統理論將公共政策視為政治系統的輸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統受到外在環境壓力時,所作的一種反應。
此種政治活動和公共政策的概念化,可以下圖表示之。
環境: 政治系統中社會與經濟變數
┌─────┐ ┌────────┐ ┌─────┐
│輸入:需求│ │ 黑箱:政治系統│ │輸出:決策│
│ 支持│ → │ ( 包括:結構、 │ → │ 行動│
│ │ │ 程序、決策者)│ │ │
└─────┘ └────────┘ └─────┘
↑ │
└─────────────────────┘
回饋: 產出對環境的影響
從以上圖示可知,系統理論模式可以對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作整體的研究,
從系統外部的環境到被視為神秘黑箱的系統內部之轉換過程,無不包括在內;
同時,認為公共政策制定過程有一種回饋的作用,使整個過程持續循環,
決策者勢必要注意到政策所引起的回響。
至於系統理論模型是否能有效解釋政策制定的過程,
戴爾(Thomas R. Dye ) 認為如能對下列問題作圓滿的解答,則對公共政策分析將深具價值:
1. 政策系統的成員遭到何種的環境壓力,會對系統提出需求?
2. 政策系統具有那些重要特性,得以將需求轉換成公共政策,並持續下去?
3. 環境的投入,如何影響政治系統的特性?
4. 政治系統的特性,如何影響公共政策的內容?
5. 環境的投入,如何影響公共政策的內容?
6. 公共政策如何透過回饋的過程,影響環境與政治系統的特性?
華力進教授,根據伊斯頓的架構,更進一步說明政治學的內容
┌──────────────────────────┐
│ 政黨的影響力 │
↓ | │
內環境的投入 政府的活動 政策的產出→影響→回饋
┌────────┐ ┌───────┐ ┌───────┐
│ 民 意 │ │決 ┌─ 行政 │ │ 外 交 │
│ 大 眾 傳 播 │ │ │ │ │ 內 政 │
│ 壓 力 團 體 ├─→ │策 ├─ 立法 ├───→ │ ┌─內政 │
│ 政 黨 │ 輸│ │ │ 輸 │ ├─教育 │
│ 政 權:選 舉 │ 入│機 ├─ 司法 │ 出 │ 機 ├─經濟 │
│ 罷 免 │ │ │ │ ├─財政 │
│ 創 制 │ │構 ├─ 考試 │ │ 構 ├─文化 │
│ 複 決 │ │ │ │ │ └─軍事 │
└────────┘ │ └─ 監察 │ │ │
外環境的投入 └───────┘ └───────┘
┌────────┐ ↑ ↑ ↑ 決策過程 ┌ 1. 如何創議
│ 國際環境變化 │ │ │ │ ├ 2. 受何影響
│ ├─────┘ │ └────── └ 3. 誰作決策
└────────┘ │ ex. 外匯政策
決策機構本身投入 │ ex. 探親政策
┌────────┐ │ ex. 公地放領
│ 決策者影響力 ├────────┘ ex. 利率調降
└────────┘
http://cclearn.npue.edu.tw/tuition/wugm-web/pol-handout-4-9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