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高中社會科高中社會科

2012-03-16 L3: 東協加一

高三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mnCNl9ZEiVM&feature=related[/flash]

2012-03-16 L3:東協十國

高三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WjrZ5GEiyqI&feature=related[/flash]

2012-03-16 L1: 西藏歷史斑斑血淚

高一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7_t984swX-Q&feature=related[/flash]

2012-03-16 L1: 車臣獨立

高一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gNR0hLU5MwY[/flash]2011-01-26 車臣火藥庫

2012-03-16 L1: 柯索沃獨立

高一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39L8uKuDsAE&feature=related[/flash]

2012-03-15 L2:平時考Q27: 政策執行

高三下公民
 
政策執行的基本概念
  政策執行絕非是政策制定的結束,政策執行具有下列特性:(一)政策執行包含多元的行動者;(二)政府規模的膨脹化與公共計畫的繁複性;(三)政策本身具有多元的、含糊的目標;(四)政策執行必須在府際關係網絡上運作;(五)政策執行包括甚多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
  政策執行的概念,可從三個角度加以觀察:(一)由上而下觀點:政策執行是科層體制的控制過程;政策與執行是相互獨立、上下從屬的關係,上階層者負責設計決策,下階層者為貫徹政策意圖的執行者。(二)由下而上觀點:政策執行是上下階層的互動過程,上級訂定的、要求下屬必須執行的政策標準,只是對於執行者的一種忠告,不具任何的規範性與影響力;基層的執行者才足以決定政策目標是否能夠被實現。(三)演進觀點:承認政策與行動的連續性,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是交互行動、相互議價的過程。
  政策執行的政治性質,必須注意「政策執行即是政策政治」的概念,所謂政策政治係將政治帶入政策執行的理論。可從下列三個角度加以觀察:第一、官僚裁量權與政策生產力;第二、政治能量與政策制定;第三、制度結構與政策政治。

http://www.nou.edu.tw/~prompt/main3-2.php?sno=193&type=3

2012-03-15 L2: 我國歷次修憲要點

高一下公民
 

我國歷次修憲要點

 

修憲次別

修憲要旨

影響

第一次

(1991.4)

1.決定改選第二屆中央民意代表

(野百合運動-推翻萬年國會)

2.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並終止動員戡亂時期。

中央民代定期改選落實國民主權

第二次

(1992.5)

1.總統與國民大會代表任期改為四年

2.司法院設憲法法庭

3.監察院非民意機關、監察委員非民意代表

4.落實地方自治法制化,省長及北高市長民選。

 

 

◎(三國會=>雙國會)

第三次

(1994.7)

1.總統由公民直接選舉

2.行政院長副署權範圍縮小

傾向總統制

第四次

(1997.7)

1.取消立法院閣揆任命同意權

2.行政、立法兩院得以不信任投票與解散權相互對抗

3.台灣省虛級化,省政府為行政院派出機關

 

又傾向內閣制

第五次

(1999.9)

1.國大代表依附於立法委員選舉,依政黨比例代表制產生,延長第三屆國大代表與第四屆立委任期

2.加強原住民與軍人保障

 

釋字499號宣告違憲,本次修憲失效

第六次

(2000.4)

1.國民大會職權縮減,以立法院發動為前提

2.立法院職權擴增,掌握修憲主動權

國民大會功能減退,單一國會浮現

雙國會=>單一國會

第七次

(2005.6)

1.立法委員人數減半,225→113任期四年,以「單一選區兩票制」產生

2.修憲案、領土變更案由立法院提案,公民複決

3.總統、副總統彈劾案,由立法院提議,司法院大法官審理。

 

單一國會確定

憲法法庭功能擴大

 大法官釋字499號解釋文:             依憲法增修條文,國民大會代表第四屆起依比例代表方式選出,並以立法委員選舉各政黨候選人得票之比例分配當選名額,係以性質不同、職掌互異之立法委員選舉計票結果,分配國民大會代表議席,依此種方式產生之國民大會代表,本身既未經選舉程序,與國大代表全國國民行使政權之意旨,兩不相容,明顯構成規範衝突,牴觸民主憲政之基本原則。且依上開增修條文後段規定,分別延長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任期二年又四十二天及第四屆立法委員任期五個月。按國民主權原則,民意代表之權限,應直接源自國民之授權,民意代表須遵守與選民約定,任期屆滿,除有不能改選之正當理由外,應即改選,否則將失其代表性。」本次並無憲政上不能依法改選之正當理由。而國民大會代表之自行延長任期部分,於利益迴避原則亦有違,俱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不合。
tw.classf0001.urlifelinks.com/​css000000084750/cm4k-1237524872-731. 

2012-03-14 L2平常考Q26: 環境投入 解析

高三下公民
 

政治學的分析架構

    系統理論模型系伊斯頓 ( D. Easton ) 最早提出,它提示我們思維公共政策的另一種方向。

系統理論將公共政策視為政治系統的輸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統受到外在環境壓力時,所作的一種反應。

    此種政治活動和公共政策的概念化,可以下圖表示之。

 

         環境:  政治系統中社會與經濟變數

   ┌─────┐      ┌────────┐        ┌─────┐

   │輸入:需求│    │  黑箱:政治系統│     │輸出:決策│

 │         支持│ → │  ( 包括:結構、 │ → │       行動│

 │          │        │   程序、決策者)│       │          │

   └─────┘     └────────┘      └─────┘

   ↑                                             │

   └─────────────────────┘

    回饋: 產出對環境的影響

 

    從以上圖示可知,系統理論模式可以對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作整體的研究,

從系統外部的環境到被視為神秘黑箱的系統內部之轉換過程,無不包括在內;

同時,認為公共政策制定過程有一種回饋的作用,使整個過程持續循環,

決策者勢必要注意到政策所引起的回響。

 

   至於系統理論模型是否能有效解釋政策制定的過程,

戴爾(Thomas R. Dye ) 認為如能對下列問題作圓滿的解答,則對公共政策分析將深具價值:

1. 政策系統的成員遭到何種的環境壓力,會對系統提出需求?

2. 政策系統具有那些重要特性,得以將需求轉換成公共政策,並持續下去?

3. 環境的投入,如何影響政治系統的特性?

4. 政治系統的特性,如何影響公共政策的內容?

5. 環境的投入,如何影響公共政策的內容?

6. 公共政策如何透過回饋的過程,影響環境與政治系統的特性?

 

 

   華力進教授,根據伊斯頓的架構,更進一步說明政治學的內容

     ┌──────────────────────────┐

     │                   政黨的影響力                     │

     ↓                         |                          │

   內環境的投入              政府的活動       政策的產出→影響→回饋

               ┌────────┐                   ┌───────┐             ┌───────┐

               │ 民 意             │                 │決 ┌─  行政 │          │  外  交      │

               │ 大 眾 傳 播                                 │             │  內  政      │

               │ 壓 力 團 體      ├─→          │策 ├─  立法 ├───→  │         ┌─內政 │

               │ 政  黨            │            輸│              │    │   輸    │        ├─教育 │

               │ 政  權:選 舉  │            入│機 ├─  司法 │       出    │  機   ├─經濟 │

               │            罷 免                 │         │        │                      ├─財政 │

               │            創 制   │              │構 ├─  考試 │             │  構    ├─文化 │

               │             複 決  │              │   │         │                 │        └─軍事 │

               └────────┘     │           └─        監察 │                   │              │

                 外環境的投入           └───────┘        └───────┘

               ┌────────┐          ↑    ↑  ↑       決策過程  ┌ 1. 如何創議

               │ 國際環境變化   │          │    │  │              ├ 2. 受何影響

               │                ├─────┘    │  └──────      └ 3. 誰作決策

               └────────┘                │            ex. 外匯政策

                  決策機構本身投入                 │      ex. 探親政策

               ┌────────┐                │            ex. 公地放領

               │ 決策者影響力   ├────────┘      ex. 利率調降

               └────────┘

http://cclearn.npue.edu.tw/tuition/wugm-web/pol-handout-4-9101.htm

2012-03-14 L1:Friedman從一隻鉛筆來談經濟學

高二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S92e0AFGVwU&feature=related[/flash]

2012-03-13 L3: 新聞挖挖哇:釣魚台是誰的

高三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XuuJmYsC54I[/flash]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