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高中社會科高中社會科

2012-03-13 L3: 伊拉克戰爭

高三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NaLqTHbH-MA&feature=related[/flash]

2012-03-13 L3:以色列 一个国家的传奇

高三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JXvWmyWi_FM&feature=related[/flash]

2012-03-13 L3:中東地區的衝突

高三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NgmEtrzFvnk&feature=related[/flash]

2012-03-12 公民新聞最前線20120312-第一冊第四課公共利益

2012-03-12 東海和南海之爭

高三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UtSWII6Gf-o&feature=related[/flash]

2012-03-12 台湾一周重点2011-06-25 南沙问题再起争端 台湾控制太平岛

高三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nguOiQb5rNc&feature=related[/flash]

2012-03-12 公民新聞最前線_20120301-第二冊L4

2012-03-12 L3:美國、中華民國和日本對釣魚台立場之說明

高三下公民

美國、中華民國和日本對釣魚台立場之說明

施浚龍[1]  李敏智[2]

一、前言

2008610,台灣漁船「聯合號」,在釣魚台附近海面上作業,遭到日本巡防艦「KOSHIKI號」撞沉。此一事件發生,引起國內熱烈討論,讓1970年代「保釣運動」之釣魚台主權爭議,再度浮上檯面[3]

綜觀此一事件之發生,除了政治主權之外,其背後所牽涉到的兩大經濟利益,其一為釣魚台附近海域約15億的漁業經濟利益;其二為釣魚台附近,可能蘊藏豐富高達150億頓的石油經濟,才會造成今日各國的爭議[4]

在釣魚台所發生的各國爭議事件中,其中以中華民國和日本兩國所發生的問題,最為嚴重。這是因為牽涉到兩國的歷史因素及美國對釣魚台的立場態度。因此當我們在說明中華民國和日本對釣魚台之主權立場時,一定也要說明美國的立場,如此才能對釣魚台的主權爭議,作一完整的了解,至於如何解決此一爭議性問題,則不在本文所探討之範圍。

二、我國對釣魚台的歷史主權

釣魚台列島包括釣魚台、北小島、南小島、黃尾嶼、赤尾嶼、沖北岩、沖南岩和飛瀨等八座小島所組成。成西東向狹長型,分布於我國海域中,範圍東起東經123°25,西至東經124°35;南北約北緯25°40,至北緯25°56[5]

西元1373年,中國人楊戴發現了釣魚台群島,明朝時代(15世紀),在《順風相送》一書當中,即出現了「釣魚嶼」此一名詞。依據書中所記載,該列嶼是中國前往琉球的航線分界[6]

在清朝時代(大約18世紀初),在《指南正法》一書中,也出現了「釣魚台」、「黃尾嶼」的島名,與現今所用的地名完全相同[7]

在清朝《使琉球記》一書中,李鼎元以副使身分前往琉球,將途中所見聞之風景,紀錄於此書,也出現過了「見釣魚台三峰離之,如筆架,皆石骨……。」等文句[8]

根據國際法的「原始權利」(inchoate title)之原則,我國是最早發現釣魚台群島並給予命名,因此,具有釣魚台的主權[9]

在民國87(西元1998),我國政府公佈了〈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及〈中華民國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又於民國88(西元1999),公告了「中華民國第一批領海基線、領海及鄰接區外界線」,明白包括釣魚台群島。採「正常基線」即是以「海圖」為最低潮線﹐來劃定釣魚台群島[10]

三、日本對釣魚台的政權主張

在日本明治維新時代(西元1885),日本政府進行對釣魚台的實地調查[11]

1895年,經由內閣會議,通過將釣魚台劃歸於沖繩縣。並於1896年,日本天皇頒布令,將釣魚台群島正式編入日本領土,隸屬於沖繩縣八重山郡石坦村[12]

清朝時,因甲午戰爭,中國失敗,中、日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割讓日本。由於日本政府認為釣魚台早已於西元1896年,正式編入日本領土,故在〈馬關條約〉中並未將釣魚台群島列於其中[13]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日雙方簽訂了〈舊金山合約〉,其第2約中,並未將釣魚台群島視為日本應放棄的領土,而是和西南諸島,一併劃分給美國來管理。然而此時中國國民政府並未提出任何抗議的行動[14]。由於後來國際情勢的變化,在西元1971年,美、日雙方簽訂了「返還沖繩協定」,美國將釣魚台群島列為歸還日本之領域。

四、美國對釣魚台主場之探討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西元1945年,所簽訂的〈舊金山和約〉中第3條之規定:「美國取得琉球群島ㄧ切行政、立法及管轄之權力。」因為釣魚台群島,日本已於西元1896年,將其劃分歸於沖繩縣(即琉球群島),故也因此條約之規定,釣魚台列島隨琉球群島一併歸由美國所管轄,作為美軍打靶訓練之用[15]

此時因第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民不聊生,國際上不願再看到戰爭發生,再加上國共內戰,於是中華民國政府提出:「認同美國軍事佔領釣魚台是基於雙方共同防衛性之必要措施。」

西元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美國為了防止中共侵台,與台灣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雙方達成美國第七巡洋艦隊巡邏範圍劃定之協議,而我國漁民也可在釣魚台附近作業[16]

西元1968年,我國中國石油公司與美國四家石油公司簽訂了探勘釣魚台附近海域石油的合約。

西元1970年,冷戰結束,日本政府發表了「日本擁有尖閣列島及大陸礁層資源開發之主權。」內容中所稱之尖閣列島即是釣魚台群島。而美國國務院隨即發表支持日本之主張。

西元1971年,美、日雙方簽訂了〈琉球返還協定〉,協定內容將釣魚台群島的「行政權」交給日本[17]

美、日雙方簽訂了此協定之後,引起台灣,中共及全球各地的華人嚴重的抗議,是所謂的「保釣運動」。有鑑於全球華人的抗議之下,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建議〈美、日琉球行政權返還協定〉,對釣魚台群島的主權問題,提出下列之主張:「中華民國、中共和日本都對釣魚台群島提出要求。國務院的立場是美國對釣魚台群島的權利來自〈舊金山和約〉;依此和約,美國只擁有行政權而沒有主權。因此美國將行政權轉移給日本,並不構成主權的移轉,也不影響任何國家對於釣魚台群島的任何主張[18]。美國改變了原先支持日本擁有釣魚台群島主權的立場,而改採較模糊的中立態度。

五、結語

就歷史的觀點而言,釣魚台群島主權屬於我國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卻因為其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石油經濟利益,造成各國的覬覦,也造成釣魚台群島主權爭議問題,至今仍然紛擾不休。要解決此一爭議性問題,必須經由中華民國、中共、日本和美國等國家的努力;再配合國際情勢的變化,才能獲得圓滿的解決。

2012-03-12 L3:沖繩(琉球)移交日本

高三下公民

沖繩(琉球)移交日本,日本稱沖繩返還,指的是1972年昭和47年)5月15日美國將琉球(沖繩縣)的行政權移交給日本的過程。

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與中規定日本雖擁有琉球(沖繩)的主權,但行政權歸屬美國,而《中日和約》第十一條引用《舊金山和約》,因此亦同類適用。之後,美國在琉球(沖繩)設立琉球政府,興建軍事基地。美國在琉球(沖繩)的施政引發了當地居民的部分民怨。1951年,日本復歸促進期成會成立,展開縣民連署陳情運動。1953年,沖繩諸島祖國復歸期成會成立,但是因為美國政府的干渉被迫解散。[1]1960年沖繩縣祖國復歸協議會(復歸協)成立。1970年代,日本的佐藤榮作政權將「沖繩返還」列入重大課題之列,日本民間也有很多要求「返還」琉球(沖繩)的聲音。

1970年(昭和45年)12月20日,在沖繩島中部的胡差市發生胡差暴動日語コザ暴動)。

1971年6月17日,美日簽定《歸還沖繩協定》,把琉球(沖繩)移交日本。在屋良朝苗等復歸贊成派的努力下,1972年5月15日,琉球(沖繩)正式移交日本,沖繩縣成立。

1978年7月30日,沖繩縣內的道路通行方向恢復左行制,象徵著日本全面重新接管沖繩縣和「法制統一」。然而,美軍依然在沖繩縣擁有大量基地,引發沖繩縣居民的不滿,因此亦有要求琉球獨立的聲音。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2%96%E7%B9%A9%E6%94%BF%E6%AC%8A%E7%A7%BB%E4%BA%A4

2012-03-12 L3: 印度和美達成國防合作協議

高三下公民
 
大紀元4月7日訊】正在美國訪問的印度外交部長兼國防部長賈斯旺特辛格今天在与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費爾德會晤后對外界稱,在會談中,印美兩國已達成國防合作協議。但辛格稱,要等印度內閣批准后才能公布協議。据印度媒體報道稱,印美國防合作協議將包括兩國國防部長定期對話、兩國軍方領導
人互訪等內容。

當媒體問辛格是否与美方討論聯合進行軍事演習時,辛格稱:“答案非常肯定,而且正在進行。”同時,兩人在會談中,還討論了美國國家導彈防御計划,拉姆斯費爾德向辛格解釋稱發展該計划是美國的安全需求。

這是繼1992年以來印美兩國國防部長首次會晤,輿論認為這標志著印美軍事關系已走出1998年印度核試驗后的陰影。辛格是在3月接替因錄像帶丑聞事件下台的費爾南德斯出任國防部長的。

4/7/2001 10:42:00 PM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7/n73951.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