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高中社會科高中社會科

2012-04-11 L3: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制)的差別

高一下公民
有些國家的國會是「兩議院」制度,例如美國、日本、法國
分別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也可稱為上、下議院)

兩院制國會的起源是因為國家的憲法制定者們
希望擁有一個貼近且跟隨民意公論的人民議院(眾議院/下議院)
以及與一個較為慎重且具貴族氣派的參謀議院(參議院/上議院)

以防護集體情緒的狂亂。

 
美國兩院制
美國參議院:美國每一州於參議院中均有兩位議員作為代表,與各州人口無關。所以全院員額為100名議員。參議員任期六年,相互交錯,故每隔兩年改選約三分之一的席位。美國副總統任參議院議長,無參議員資格;且除非是為了在表決平手時打破僵局,不得投票。參議院公認較眾議院更為審慎;參議員名額較少而任期較長,容許學院派看法與黨派之見,較眾議院更易自外於公共輿論。參議院擁有若干表列於憲法而未授予眾議院的權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總統批准條約或任命重要人事時,須「採酌參議院之建議並得其認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參議院在憲政設計上代表各州利益五十個州不分面積大小,各州選出兩名參議員,全美共一百名。目前制度規定,參議員任期六年,以整個州為選區,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參議院是一州兩人,因此兩人的民意基礎就與州長相同,而且參議員往往會是下屆總統參選人,參議院的權力比眾議院來得「重要」些。因為它有否決美國總統人事之權、聯邦法院大法官、聯邦上訴法院法官的同意權、彈劾總統的終審權、對法案的拖延策略。



兩院制的國會是於制憲會議中所訂立的康乃迪克協議所得的結果。依該協議,各州在眾議院中的代表權以人口為基礎,但在參議院中具均等代表權。憲法規定法律之制定須經兩院通過。參議院單獨擁有的權力較眾議院單獨擁有的權力更為重要。

美國眾議院:美國各州在眾議院中擁有的席位比例以人口為基準,但至少會有一名議員。院內議員總數經法律明定為435名。眾議員任期兩年,無連任限制。眾議院議長由議員選舉產生,亦稱多數黨領袖。據美國總統繼位條例,眾議院議長繼位總統之順序僅次於兼任參議院議長的副總統,為政壇上第三重要的領袖人物。

兩院制國會的起源是因為建國者希望擁有一個貼近且跟隨民意公論的「人民議院」,並受代表各州政府、不太受大眾情緒干擾的參議院制衡。憲法規定法案須經兩院批准方能通過。

眾議院一般被認為較參議院更具黨派色彩。憲法制定者中有很多人企圖讓參議院(一開始是由州議會選舉)成為眾議院(公民直選)的制衡機構。於是「建議與同意」權(如批准條約的權力)授權僅由參議院單獨行使。眾議院也有其獨有的權力:倡議歲入法案之權、彈劾政府官員(但如果被彈劾的是總統,必須由大法官主持。經2/3參議員同意,彈劾才能有效,但彈劾的處理許可權最高, 只能是撤職和撤消合眾國榮譽職務)、以及在選舉人團僵持不下時選舉總統。然而,所有這些權力都可由參議院制衡(counter-check)。參議院一般較眾議院及眾議員更具威望。參議員任期較長、人數較少、且(多數情況下)較眾議員代表更多的選民

美國憲法從來沒有明文介定參議院還是眾議院是較「高級」的,但一般人視參議院較高級。儘管如此,兩院是有各自的獨有權力:
眾議院:提出財政議案、提出罷免官員(包括總統)、以及在選舉人票打和時,投票選出總統

參議院:修改財政議案、審判罷免官員(包括總統)、批准總統簽訂國際條約、
否決美國總統人事之權、聯邦法院大法官、聯邦上訴法院法官的同意權、彈劾總統的終審權、對法案的拖延策略

總結就是兩院立法權力共享,立法程序相同,無先後差異。但參議院對總統提名的行政部門官員有任用同意權,眾議院則沒有

所有議案均需參、眾兩院通過及總統簽署才可成為法律。如果總統行使否決權,議案會被發還至兩院。如果參、眾兩院各自均再次以三分之二或以上的票數通過議案的話,總統的否決權就被視為無效。

p.s 美國眾議員平均薪資在2005年為美金162,100。眾議院議長與院內兩黨領袖薪資更高。相較之下,參議員所得同於眾議員,內閣首長為美金180,100,而美國總統為美金四十萬元。

英國兩院制


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王國國會(英語: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中文簡稱英國國會,是英國和英國海外領地(獨自享有議會主權,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的最高立法機關。英國國會的首領為英國君主;它還包括上議院(The House of Lords)和下議院(The House of Commons)。上議院議員分為兩種:上議院神職議員(Lords Spiritual)(即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中的高級神職人員)和上議院世俗議員(Lords Temporal)(即貴族成員)。上議院議員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產生。下議院則恰恰相反,是由民主選舉產生。上議院和下議院位於大倫敦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即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不同的房間內。

國會是由早期為君主提出治國建議的政務會發展而來。理論上國會的權力並不歸屬於國會,而屬於「君臨國會」(Queen-in-Parliament,或國王:King-in-Parliament)。儘管有爭議,國會中的女王仍常被認為是完整的君主主權。現代的國會權力屬於通過民主選舉而產生的下議院;君主僅作為象徵意義的領袖,而由非選舉產生的上議院,其權力也十分有限。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101509165

2012-04-11 L3: 碳足跡科學原理動畫

高二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Pdv2XcA2HF4[/flash]

2012-04-11 L3: 地球宣言2010-12-15 欧盟的"气候外交"

高二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4268wFMZjmU&feature=relmfu[/flash]

2012-04-11 L3: 地球宣言2010-12-14 日本与《京都议定书》

高二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rBd7hgKR9kg&feature=relmfu[/flash]

2012-04-10 公民新聞最前線20120328-第二冊L2

2012-04-10 公民新聞最前線20120328-第二冊L4

2012-04-10 L3: WTO : Why is it BAD for you

高二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BcX2UlJ1yR4[/flash]

2012-04-02 L3:袁腾飞说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英王室的作用(內閣制的形成)

高一下公民
[flash=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OgmF6oebpYg&feature=endscreen&NR=1[/flash]

2012-04-02 L4: 馬克斯的三大理論

高三下公民
馬克思主義

1.唯物史觀

認為歷史演進的動力在於生產方式的改變

主張改變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以突破資本社會的經濟活動模式促成共產社會

2.階級鬥爭論

認為社會分成資產與無產兩個階級

無產階級以暴力的革命鬥爭等方法推翻資本主義制度

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馬克思主張人類歷史是一步階級鬥爭史

3.剩餘價值論

商品價格扣除成本的差額即為剩餘價值

馬克思認為剩餘價值來自勞動生產,應屬工人所有

卻遭資本家剝削,所以他一直強調要階級鬥爭....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41900665

2012-04-02 L4: 剩餘價值(絕對剩餘價值)

高三下公民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剩餘價值是指剝削自勞動者勞動價值中的利潤勞動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異),即「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關於剩餘價值,社會主義國家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剩餘價值應該歸無產階級所有。

定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認為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即勞動價值論。「價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一定義表明,首先價值是商品社會所特有的現象,沒有市場就沒有商品;其次價值是勞動的凝聚,所以機器不能創造價值。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也認為,機器和其他的原材料,雖然不能創造勞動,但是可以把其作為商品的價值轉移到新的產品中去。這種轉移是通過生產過程完成的,而新價值的產生也是通過這個過程完成的。這一個統一的過程隱蓋了工人創造剩餘價值的過程。

馬克思認為,商品流通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而商品流通具有兩個基礎的表現形式——為要買而賣,以及為要賣而買;如果用W表示商品,用G表示貨幣,則前者可以簡寫為W-G-W(商品-貨幣-商品),後者亦可寫作G-W-G(貨幣-商品-貨幣)。馬克思提出,這兩種流通形態的主要不同在於,前者是為了換取商品而出賣已有的等價商品,後者則是為了得到增額的貨幣而進行商品買賣。在W-G-W的流通過程中,雖然前後商品的使用價值會有不同,但是價值量是基本相等的,即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貨幣在其中只是充當「墊支」的媒介。而在G-W-G的過程則大不相同,在一輪交換過程結束後,商品買賣者可以從中取回一筆增加的貨幣:譬如,用¥100購買棉花,再將此棉花販賣出去而得到¥110,最終所得的貨幣比開始時增加了¥110-¥100=¥10;此時,這一過程的表示應該寫作G-W-G』,而G』比G增加的貨幣量,即G』-G=ΔG被稱作剩餘價值,即流通過程中的價值增值額。

通過剩餘價值,我們很容易推出,工人們所得的總收入是永遠比他們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價值要少的(否則沒有剩餘價值),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社會的購買力是低於社會所生產的物質財富的,因此,經濟危機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9%A9%E4%BD%99%E4%BB%B7%E5%80%BC

QR Code